近期數字經濟+中特估+人工智能持續發酵,許久未迎接過大行情的TMT板塊久旱逢甘霖,夢迴13、14年,許多個股都能同時踏中多個題材,股價輕鬆翻倍。
其中,集結國資雲+數據要素+信創於一身的易華錄,股價在於去年10月份啟動,半年內升幅接近3倍。
近期政策把數據要素市場納入了建設重點,從頂層組織架構的確立出發,明確數據作為一種資產,將放大其在生產、流通、交易中帶來的經濟增益。
公司從數據存儲設備出發,逐漸延伸數據資產的運營,完善數據要素“收、存、治、用、易“的生命週期閉環,從價值重塑到價值重估,彷彿正中了靶上的紅心。
(來源:同花順)
一切還要從數字經濟發展規劃説起。“十四五”數字經濟規劃已形成了我國發展數字經濟的頂層設計和中長期的發展目標。
從去年年末至今,圍繞數字要素的政策密集發佈,由於頂層規劃+統籌機構到位,數據要素資源市場化正式加速。
2022年12月2日,國務院下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提出共計20條構建數據基礎制度體系的政策舉措,又稱“數據二十條”,其中提到要推進實施公共數據確權授權機制。
(來源:中國政府網)
今年3月7日,國務院在內部機構改革方案的議案中提出組件國際數據局,負責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統籌推進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等,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管理。
同月又印發了《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規劃》,其中明確,數字中國建設將按照“2522”的整體框架進行佈局,即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兩大基礎”,推進數字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深度融合,強化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和數字安全屏障“兩大能力”,優化數字化發展國內國際“兩個環境”。
(來源:人民網)
在數據的生產過程中,數據要素是構成數據集的基礎。此前數字經濟一直缺少集中組織管理結構,煙囱模式使得數據的流通交易並沒有完全的打通。
網信辦《數字中國發展報吿(2021年)》指出,2021年我國產生6.6ZB(1ZB=1024EB,1EB=1024PB)的數據,到2025年預計達到48ZB,但全社會的存儲能力只將1/8的數據保存,剩餘7/8的數據由於財政預算,法律法規等問題,並沒有做到應存盡存。
因此,為推動數據要素的存儲、流通和交易,除了頂層制度,組織架構的建立,還明確了數據作為一種生產要素,享有如土地、知識產權等作為資產的主體地位。
去年12月財政部會計司針對數據資產如表做了徵求意見稿,完成了數據資源由自然資源向經濟資產的轉變。
(來源:財政部)
如果是數據的使用方,可以把能持續產生經濟效益的數據資產確認為對應的無形資產,如果是數據產品的售賣方,或者數據資源的持有方,把能夠辨認的數據資產確認為存貨,這實際上是一次價值重估的機會。
整個數據要素的市場空間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基礎設施的完善;二是數據治理和應用;三是數據交易流通。
過去在數據中心及雲計算領域,地方政府和央國企相繼建立了私有云,但應用程度和安全性還不能適應數字經濟發展需求。
CCW Research預計,2024年中國政務雲市場規模將達到1512.4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將達到27%。“國資雲”作為政務雲的組成部分,基礎軟硬件+應用也有望朝着百億看齊。
同時,在三大運營商齊發力雲計算的背景下,提供服務器、網絡設備、存儲設備、電源和温控設備的企業都有望收益增長。
在數據產業中,對數據要素進行有效的採集、存儲和管理,保障數據的安全和隱私,都是至關重要的。易華錄從2017年開始在全國佈局數據湖,和地方政府展開合作開發公共數據,促進國有數據的匯聚、治理、以及分級分類存儲工作。
此次由上至下的統籌規劃,易華錄彷彿正中靶心,受到資金的吹捧也就不奇怪了。
數據湖的戰略意義,易華錄稱之為“城市發展經濟的必由之路”。
數據湖是一種以海量數據為基礎,用於數據存儲、管理、計算和分析的技術架構。“十三五”期間公司在全國落地了30多個數據胡項目。而進入“十四五”階段,數據湖建設已在全國範圍內推廣落地並形成規模。
數據湖的實現需要硬件設施和配套設備的支持,例如高速網絡、存儲設備、服務器等。存儲設備正是易華錄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控股公司華錄集團的藍光存儲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承載海量數據,並且光盤、光驅、光盤庫、管理軟件等全產業鏈已實現完全自主可控。
依託500GB藍光核心技術打造的光磁電超級智能存儲解決方案,助力以數據中心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通過軟硬件迭代大幅降低數據存儲的總耗電量。
形成一定規模後,公司遂將重心由數據湖建設轉向運營,挖掘運營價值,投資速度開始放緩。易華錄的數據湖解決方案包括數據接入、數據融合、數據處理、數據管理和數據分析等環節,可為企業提供可靠、高效、安全、靈活的數據服務。
數據湖作為一種新型的基礎設施,為城市決策部門提供基於數據層面的城市面貌,提高城市的智力水平,公司推出了城市大腦、交通大腦、公安大腦等解決方案。
最終,憑藉國資背景和數據的低成本匯聚,易華錄能夠從海量信息的存儲設施出發,實現數據要素“收、存、治、用、易”的全生命週期的業務閉環,把商業模式跑通。
公司去年歸母淨利潤預計在1052萬元-1578萬元之間,相比2021年由虧轉正。上半年政務數字化和數據運營服務業務分別增長56%和31%,毛利率分別達到32%和55%,逐漸成為業績增長支柱。
在“十四五”規劃中,數字“新基建”將在經濟發展中釋放更多動能,我國數字經濟產業佔GDP比重目標從十三五末的7.8%提升至十四五的10%。
根據《人民日報》相關消息,截止2022年底,我國全介質存儲能力總規模超過一百萬PB,易華錄現有存儲規模約佔全國存儲規模不到0.5%。
公司在接受調研時也表示,伴隨着政務102號文,“數據二十條”,數據資產入表等文件的發佈,國家數據局成立,數據要素市場的建設工作將會全面啟動,意味着未來公司與各級地方政府在國有數據的一級開發層面上會加快,將會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以及財政貢獻。
同時,三大運營商也在加速佈局雲計算,公司也參與到了“數據雲湖”的合作建設中,公司與三大運營商落地簽約項目 50 餘個,藍光采購量近200PB。
此外,作為華為的總集生態合作伙伴,華為和公司攜手打造世界領先的數據存儲產品與解決方案。公司的超級智能存儲產品完成與華為鯤鵬麒麟的環境適配,同時,華為也將在OceanStor分佈式存儲中集成公司的藍光存儲。
隨着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成為政務治理和產業發展的核心抓手,政策相繼推動各地數據要素市場的規範和完善,未來公司的硬件收入有望增厚。並且,基礎設施的投入最終將帶來更多的數據運營需求,公司有望發揮在該賽道的先發優勢,成為國資雲細分市場的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