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夜讀 | 如何荒廢你的2023?

作者:艾菲

來源:艾菲的理想

查理芒格曾在哈佛高中畢業典禮上做過一次非常經典的演講,演講的主題是:“如何獲得痛苦?”

這個演講題目相當出人意料,當大家都在想着如何才能獲得幸福、快樂、成功的時候,芒格卻在跟我們講“如何獲得痛苦?”

爲什麼?

因爲只有知道了自己不想去過怎樣的生活,才能想盡辦法去避免它;同樣,也只有知道了做哪些事會讓我們走向痛苦,我們才能成功的繞開它。

在這裏,我爲你提供了四個最佳的,用於荒廢2023年的方法。

如果你正在這麼做,或者準備這麼做,那麼恭喜你,2023年將會被你成功荒廢……

方法一

年底時,我收到一位讀者留言:

“回看上一年,我看到了一個非常分裂的自己:一面享受在舒適區的感覺,一面爲‘這輩子可能就這樣了’而感到失望和痛苦。

一方面,我覺得工作上一直維持現狀挺省心的,但是我又不甘於裹足不前,覺得自己還可以更上一層;覺得自己有雄心萬丈,但日復一日依然不敢踏出改變的關鍵一步。

於是,我就在這樣的拉扯糾結中,又渡過了一年,回想去年,也是這樣過的。”

這,就是典型的糾結。

一方面,對現狀感到不滿或不安,另一方面,又不敢走出現有的圈子,甚至連一些小行動都看不見。

於是,一年、兩年、三年,甚至整個人生就在這曠日持久的糾結中荒廢了。

這讓我想起了《聊齋志異》裏的故事:

兩個牧童在狼窩裏抓了兩隻小狼,這時大狼回來了,於是,他們各自爬上了一棵樹,相距數十步。

一個牧童在樹上扭小狼的蹄爪、耳朵,故意讓它大聲嚎叫。

大狼聽見聲音後擡頭看,憤怒地跑到樹下又叫又抓。

另一個牧童在另一棵樹上讓小狼大聲嚎叫。

大狼聽見聲音,四處張望,看見了另一隻小狼;於是離開這棵樹,快速跑到另一棵樹下,像剛纔那樣狂叫撕抓。

這時,前一棵樹上的牧童再次讓他抓住的小狼嚎叫,於是大狼又轉身撲了過去。

就這樣,兩隻小狼在兩個牧童的扭打下不斷叫喚,引得大狼不斷嚎叫,不斷奔跑,來回數十次。

大狼跑得漸漸慢了,聲音也漸漸變弱了。

最後,大狼奄奄一息,僵直躺在地上,不再動彈。

當牧童從樹上跳下來看時,發現它已經斷氣了。

雖然,我們不是狼,但是,類似的糾結也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隱形傷害,包括對情緒、精力以及時間的持續消耗。

而且,這種糾結有種天然的吸力,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間沉淪其中,甚至會爲一個問題糾結很多年。

爲什麼?

心理治療師海靈格說:“受苦比解決問題來的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來的簡單。”

演員徐崢說:“人活在痛苦裏比他解決問題要容易,因爲解決問題需要更大的勇敢。”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持續活在痛苦裏,在痛苦裏糾結,都比直面痛苦、解決痛苦要容易的多。

因爲,根植在我們身體裏“趨利避害”的本能,會讓我們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選擇不去面對痛苦的那條“更容易”的路。

這樣的體會,我就曾有過,在一件事上持續糾結了很多年。

其實,每一次出現在眼前的痛苦和問題,正是我們每個人獲得成長的最佳契機,如果沒有抓住這個契機,就等於失去了一次快速成長的機會。

這就是荒廢2023年的第一種好方法——持續糾結,不去面對。

方法二

生活在這樣一個知識信息爆炸的年代,我們每天都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知識和信息。

於是,很多人都把“這些我知道”掛在嘴邊,但其實這種“知道”往往不是真正的知道。

“知道”共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知道,是停留在語言文字上的“知道”。

當我們看了一本書,知道了這個內容。

這,可以叫做“我知道了”,但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知道。

更深一層時,我們也許可以畫個思維導圖把學到的東西歸納出來,形成一個體系。

這看起來是非常好的“知道”,但依舊屬於第一層次。

第二層知道,是“切膚”的“知道”。

當我們對書中提到的內容,有過切膚的體驗,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甚至是靈魂上的共振。

這樣的“知道”要比第一層的“知道”略深一層。

但依然不算是真正的知道。

第三層知道,是“知行合一”的“知道”。

第三層的“知道”等於“做到”。

因爲只有通過“行” ,踏踏實實地實踐那些被你大腦理解的內容,通過身體力行來獲得的“知”,纔是真正的“知”。

雖然我很早就知道,健康最重要,應該鍛鍊身體。

但,我並沒這樣做。

直到生病時,我才意識到了鍛鍊身體的重要性,這時我就有了“切膚”層面的“知道”。

但,我依然沒有做。

直到我領悟了“知行合一”的道理,我纔將頭腦中的“知”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的變成了行動上的“知”。

所以,後來在我嘴上說出“健康最重要”的同時,我就已經把每天的部分時間拿了出來,用於運動,而不再像以前那樣“只知道不行動”了。

這時,二者就成爲了一件事,在我“知”的那一刻,我就已經在“行”了。

這,纔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如果我們不能將書本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理論、方法真正的落地實踐,那一切就都是精神上的自慰,是“自我”對你的愚弄。

所以,一直停留在“只知道”的狀態,始終無法“知行合一”,就是最爲可惜的荒廢。

方法三

人與人產生差距的源頭,不在智力、能力、思維,而在於把時間和注意力用在了哪裏。

這裏的關鍵之一就是:“黑洞時間”的使用頻度。

什麼是黑洞?

在物理學中,黑洞說的是吸引力非常大的天體,它會扭曲時空。

假如一個人不慎掉入宇宙黑洞,等他出來時,之前幾歲大的女兒可能早已變成了老太婆。

這就是我給這類時間起名爲“黑洞時間”的原因 - 當我們身處其中,時間就會不知不覺的流失……等我們從裏面出來時,卻發現時間早已過去很久。

有讀者留言說:

“我想學習寫字,於是就關注了一個教寫字的短視頻。可每次進去想練字時,就會被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吸引,一刷就是老半天,刷累了出來,才發現原來自己是要去找練字視頻的,每次都這樣,無一例外。”

這就是被扭曲的時空感,是被“黑洞”吞噬掉的時間。

很多App都會讓我們產生這種感受,爲什麼?

1、這類短視頻沒有邊界感,一條接一條,除非我們很渴很餓,否則就會在無意識間沉迷其中。

2、它會投每人之所好,源源不斷送上我們喜歡的東西,難以逃離。

3、它給人的刺激是多感官的,能夠帶來極度快感。

在這些App中,我們一旦進入就等於是進入了“黑洞時間”——在這裏,我們無需思考,也不用面對現實中的煩惱,我們感受到是一種徹底的快樂與放鬆。

而當我們的時間不斷流向“黑洞時間”時,剩下的可以被用於學習、思考、成長以及陪伴家人的時間就會越來越少。

而且,因爲它會扭曲時空,所以身處其中的我們幾乎感覺不到時光的流逝。更可怕的是,我們會日復一日的陷入這種“黑洞時間”,在不知不覺間就走過了新的一年。

這,是最沒價值的荒廢:常常陷入“黑洞時間”,無法自拔。

方法四

之前,在我做的一次一對一教練輔導中,來訪者表現的異常焦慮。

隨着對話深入,我發現她的異常焦慮來自一個問題:急着想要實現財務上的目標,與此同時,她給自己設定的財務目標又過於激進,所以她感到希望渺茫,焦慮異常。

這無疑是個“迫切想要得到”和“無法立刻得到”的死循環。

這個死循環給她帶來的影響是:她時而覺得自己可以實現那個財務目標,然後就會非常拼命的工作,甚至累倒;時而又會陷入到“我不行,我沒希望了”的無力和絕望中,要精神萎靡好幾天才能恢復。

這樣,她每天的情緒和狀態都像在坐“過山車”。

這樣類似的問題,我在很多人身上都曾看到過。

現在的我們,已經變得越來越急功近利,急於求成。

同時,我們的人生並未因這種急功近利,就由此走向成功或幸福。相反,它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多的困擾,常將我們陷入惡性循環。

正如曾國藩所說:“一經焦躁,則心緒少佳,辦事必不能妥善。”

但是,假如你願意相信自己的潛力,願意多給自己一點時間,同時找到自己想要前往的方向,並在正確的方法下,一步一步持續努力,那麼你想要的一切其實都是可以實現的。

這就是“總想一口吃成胖子”,它是對生命最不現實的荒廢。

最後的話

當我們用逆向思考,找到了荒廢2023年的最佳四法後,相信你已離充滿收穫的2023年又近了一步。

  • 持續糾結,不去面對 - 最爲痛苦的荒廢

  • 停留在“我知道” - 最爲可惜的荒廢

  • 經常陷入“黑洞時間” - 最沒價值的荒廢

  • 總想一口吃成胖子 - 最不現實的荒廢

那麼,針對這四種荒廢之道,正確的方法是什麼呢?

  • 勇敢直面你的痛苦,積極尋找解決之道

  • 訓練和培養“知行合一”的意識與能力

  • 減少“黑洞時間”,用它去做更有價值的事

  • 找到自己的方向,然後做個堅定的長期主義者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