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掌舵阿裏七年,船長張勇三次“變道”
uSMART盈立智投 01-17 14:18

每年年底,都是企業習慣性改弦易調,整隊再出發的時刻。

2022年12月29日,阿裏又一次“擁抱變化”。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以內部公開信的方式宣佈集團組織架構調整:

張建鋒不再擔任阿裏雲智能總裁,張勇將兼任阿裏雲智能總裁;張建鋒繼續擔任達摩院院長,全力帶領達摩院進行科技創新突破與前沿科技研究;周靖人將擔任阿裏雲智能CTO,並同時繼續兼任達摩院副院長;蔣芳接替童文紅擔任阿裏巴巴CPO(首席人力官)。

同時,張勇爲阿裏圈定新關鍵字“進”。他強調,2023年是由戰略定力轉向抓住發展時機的關鍵年份,所有阿裏人要用進取之心,集奮進之力。

算起來,自2015年接任阿裏集團CEO,張勇身處高位已有7個年頭。

而這7年,幾乎可以說是阿裏最複雜跌宕、最一言難盡的7年。前半程的順風順水、氣貫長虹,後半程的逆風撐船、運勢起落,都讓張勇這位“掌舵人”的航海之旅波譎雲詭,亦暗藏審時度勢的“變道”法則。

取勢:抓住時代的β,瘋狂變大

在投資圈,有一個廣爲流傳的小故事:

三個人坐電梯,一個不停地原地跑,一個不停地做俯臥撐,一個不停地撞頭。三個人登頂後,被採訪,他們是如何上來的。一個說自己跑上來的;一個說自己做俯臥撐上來的;一個說自己撞頭撞上來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貝塔面前,阿爾法顯得是那麼可笑。站在管理學的角度,這又是一個啓迪了衆多頂層設計者的故事:戰略只有坐上趨勢的“電梯”,才能發揮效力,否則就是鐵匠鋪裏打金鎖白費勁。

Ps:貝塔與阿爾法,是一組相對的概念,意義並不唯一,表示行業與公司的關係。

2015年底,張勇第一次發表員工公開信,將阿裏巴巴的治理機制升級爲“小前臺,大中臺”,即以強大、統一的中臺做支撐,服務不同板塊的前臺業務,從而讓決策和行動能夠及時響應客戶需求,靈活把握市場節奏。

從時間維度理解,這一戰略包含了趨勢和時機兩個方面。

“趨勢”是經濟、技術和市場呈現出來的大的運動方向,風吹向的應許之地。

2020年前的互聯網,雖然也有過寒冬和殘酷洗牌,可回過頭看,他卻是未來十年裏最好的幾年:2015年-2019年,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從7.9億增長至13.19億人,電商滲透率持續提升,新業態、新玩法層出不窮。

換言之,這仍然是一個相對的紅利期和上行波。

“時機”是重點考慮自身(企業)發展,可能踏入的新徵程和新領域適當的節點或機會。根據企業生命週期理論,該時段有利於擴張和多做、早做,並伴隨大膽的求新、求變。

“小前臺,大中臺”的“網狀”結構,因爲後方支援的力量足夠大,讓前方部隊在行進時迅速、敏捷和激進,理論上是適宜衝鋒陷陣和精準投射的陣型。

隨後幾年間,阿裏一直沿着這條路徑前行。抓住時代的貝塔,對自我進行革新,凡事百舉百全:從B2B到C2C,再到B2C、金融、企業服務、本地生活等不同類型的賽道,囊括購物、外賣、支付、出行、生鮮、快遞、娛樂等消費場景,公司的疆域越拓越寬,版圖越來越大。

圖源:阿裏財報

數據顯示,2016財年-2019財年(每年的4月1日至次年的3月31日),阿裏的營收從1583億元增長至5097億元,年均複合增速47.67%;歸母淨利潤從436.8億元增長至1494億元,年均複合增速50.67%。

一個突出的特點是,這一時期的阿裏,因爲生態成員企業間的關聯耦合獲得了非比尋常的集約優勢、規模優勢和攻伐彈藥,很多業態不再從小孵化,而是靜待“獵物”長大,輕鬆地捕之即食,比如高德、餓了麼、優酷,實現了真正意義上有飛輪效應的資本化運作模式。

當然,不止阿裏一家,騰訊、百度、美團等互聯網大廠,都是這麼操作的,大家都在慾望中極限膨脹和瘋狂變大。

總的來說,在順週期的大環境中,張勇從企業面對的“時局”出發,通過對“變局”的適應和應對,以“小前臺,大中臺”戰略契合於趨勢,大量做乘法,達到階段性的“終局”,即阿裏生態的“基礎設施”構建進一步完善,市場地位進一步鞏固。

然而,不可忽視的是,無節制地吞嚥、放縱,引致對正常經營秩序的幹擾,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侵害,也爲後續“捱打”埋下伏筆。

明道:弱化電商,弱化互聯網

如果說2020年以前的阿裏是求新、求變,那麼,從2020年開始,求生、求興則是其主基調。

一方面,中臺並非萬能。囿於技術迭代、環境演變,業務愈加龐雜,分工愈加細碎,它有着難以“轉身協同、顛覆性創新”等短板。對阿裏、騰訊這樣體量的巨頭而言,這種短板從內到外,都是不堪忍受的阿喀琉斯之踵——比如美團、拼多多能異軍突起、咄咄逼人,從傳統電商和本地生活兩大方向逼近,笨拙的“中臺”難辭其咎。

張勇亦表達過對中臺的不滿意,太重了,並從2021年起加大修正力度,提出了經營責任制下的敏捷組織。

另一方面,疫情衝擊以及外部各種不確定性因素,互聯網企業逐漸透出漲不動的疲態,不僅僅是營收、利潤整體下滑和不斷的裁員、降薪潮,還有市值的腰斬、腳踝斬,而高層對平臺經濟的反壟斷信號,又讓行業風聲鶴唳。

2020年11月,螞蟻集團被暫緩上市;2021年4月,因“二選一”等違法行爲,市場監管總局對阿裏巴巴處以182.28億元罰款。

該背景下,於2021年底,張勇再次爲阿裏“動刀”:升級“小前臺,大中臺”體系爲“多元化治理”體系。

在節點財經看來,這其中蘊含了兩個緊要信息:宏觀層面的求生和微觀層面的求興。

大處着眼,近幾年,國家大力提倡科技創新,鼓勵實體經濟,推進新型工業化。

作爲企業家,自然是要在第一時間感知風向標。放權給本地管理團隊,憑藉多元共治,快速換道變軌,把握趨勢,融入趨勢,才能不被市場淘汰。

在此期間,阿裏系相繼清退了對光線傳媒、芒果超媒、36氪、財新傳媒博雅天下等公司部分或全部股權,螞蟻集團也進入全面整改期。

深度嵌入我們衣食住行玩的巨無霸,有意識地收回他的投資觸角。

小處盯梢,經過十多年的突飛猛進,疊加人口紅利消退,電商已很難挖到新增量,“多元化治理”下,阿裏的核心業務將從“廣度”增長切換到“深度”增長,從C端增長切換到B端增長,從國內增長切換到全球增長,比如淘特、淘菜菜、速賣通;一併的,還有在希望的田野裏播種,形成新引擎、多引擎驅動增長的格局,比如雲計算、數智化、AI。

概括成一句話,“多元化治理”戰略,既是時勢需要,又是現實考驗,阿裏必須也只能朝着“弱化電商,弱化互聯網”的目標努力。

張勇亦在2022年初做全年展望時,給阿裏寫下關鍵字“定”,且在多個場合表示,企業身處宏觀經濟之中,尤其需要戰略定力。

說到底,明道,諳道,才能掌握主動權,贏得未來。

公開資料顯示,2021財年(截至2022年3月31日),阿裏巴巴中國商業(如淘寶、天貓)和國際商務(如Lazada、速賣通)合計收入佔比爲76.54%,並繼續下降至2022財年中期的74.76%,相較之前財年85%左右的佔比,減少約10個百分點;同期,雲端業務佔比從8.74%擴大到9.31%。

2022年的雙11,阿裏首次沒有公佈成交額數據,曾經密集發佈的戰報低調地濃縮成一句話:交易規模與去年持平。

儘管去電商化有一定成效,但從新生產力的貢獻看,卻很難說阿裏的拐點已至,距離張勇明確要堅持的“消費、雲計算和全球化”的三項指引也還有距離。

消費業務,阿裏既要承受內需不振的壓力,又要和拼多多、京東、抖音、美團、快手存量廝殺;全球化業務,由蔣凡挑頭的海外市場,在與字節、騰訊同場競技時顯得非常吃勁,2021年Q4-2022年Q3各季度,其國際商務(Lazada、速賣通、Trendyol、Daraz及Alibaba.com)收入同比分別增長了18%、7%、2%、4%,減速嚴重,業務佔比均在7%-8%之間。

變術:由“定”向“進”,阿裏雲之殤

莎翁有言,“一切過往,皆爲序章”。張勇治下的阿裏大概對這句話有更切身的體會。畢竟,艱難的2022年終於熬過去了,剛剛開啓的2023年已經展現出“春江水暖”的氣象。

2023年的關鍵字,張勇改成了“進”。從“定”與“進”的轉化,阿裏的姿態正變得更加積極和樂觀,這既是互聯網行業發展大環境變化的寫照,也映射出張勇的順時應變之道。

兩處值得關注的細節是,在本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支持平臺企業大顯身手”被寫進了最終的會議文件;此次阿裏“變陣”前的十幾天,新任浙江省委書記易煉紅考察阿裏,對阿裏提出了“激發創新活力、增強核心競爭力,在推動發展、國際競爭和造福社會中大顯身手,爭當規範發展模範生、創新發展領頭羊”的期許。

背後的深意,張勇鐫刻在了歲末的公開信裏:“隨着社會進入到和疫情共處的新階段,隨着國家對平臺經濟指明瞭未來發展方向,我們更加確信,唯有發展纔是硬道理。”

言下之意,2023年的阿裏,將不再以靜制動,以定爲力,而是長驅直入,一往無前,打一場進攻戰。

這亦體現在一項重大人事變動上:張勇將兼任阿裏雲智能總裁,也引發外界浮想聯翩。

知名商業戰略專家周掌櫃向節點財經表示,組織架構調整對於大公司來講,就是推動系統變革的前奏。往往因爲之前的人力和領導力與新戰略不匹配,此次阿裏換上更有衝擊力的新人,並且由最高層張勇直接領導雲和釘釘,凸顯對雲智業務的戰略性重視。

時至今日,雲業務作爲數字經濟時代最確定性的機會,已是阿裏的第二大收入板塊,下了重注的牌局和着重培養的“扛旗手”。

不過,在羣狼環伺的市場,以及各種內因攪擾,阿裏雲漸漸失了往昔披荊斬棘的豪邁,隱憂浮現,且日漸蔓延。

由於新市場開拓不力,最近4年,阿裏雲增速從2019年的接近80%,一路跌至最新季度的不足4%,創歷史最低點。

2022財年,阿裏雲的營收目標(不含阿裏集團服務)一降再降,最終只完成了約745億元。

而在具有“藍海”潛質,訂單金額更高的政企市場,炮火猛烈,三大運營商,華爲雲、浪潮雲、紫光雲都進展極快——特別是華爲雲,得益於多年積累的B端基因,在政務條線混的風生水起,阿裏雲彷彿還沒有摸到門道。

根據IDC發佈的《中國智慧城市數據跟蹤報告》(2022年7月),華爲雲在政務雲基礎設施市場份額佔比達25.8%,位列第一,浪潮雲、中國電信、紫光雲/新華三、中國移動緊隨其後,阿裏雲與其他互聯網雲則被甩出街。

就在兩週前,阿裏雲香港服務器發生嚴重宕機事件,又爲本次人事劇變壓下最後一根稻草,張勇罕見震怒:“‘客戶第一’的價值觀,從來都不是高高掛在公司牆上的標語……任何故障,對於阿裏是萬分之一,百萬分之一的概率,但發生在客戶身上就是百分之百。”

2021年底,阿裏雲則因發現阿帕奇(Apache)Log4j2組件嚴重安全漏洞隱患後,未及時向電信主管部門報告,未有效支撐工信部開展網絡安全威脅和漏洞管理,被要求進行爲期六個月的整改,亦顯著削弱其在政務雲領域的信譽。

種種情況反映出,阿裏雲的確到了該刮毒療毒動“大手術”的時候了。

有前阿裏雲員工李牧如是評價:“該變了,阿裏雲再等下去,就要垮了。”另有阿裏雲離職員工Terry吐槽道:“內部管理粗糙,出了問題就甩鍋,鬥爭很多,因爲大家都沒有安全感。”

由張勇親自帶隊,足見集團對阿裏雲的重視,也印證了此前其所說的“雲計算將成爲阿裏巴巴主要業務”的說法;某種程度上,這又是阿裏雲徹底打掃沉痾宿疾,凝心聚力,重新啓航的開局之勢。

只是,千帆盡過,百舸爭流,如今阿裏雲面臨的境地已是滄海桑田,能否撿起初出茅廬時的意氣奮發,仍然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但無論如何,2023年,阿裏會有更多可預期的事情,大的轉折和新的故事。

而回顧過去七年,掌舵阿裏這艘大船,航行在變幻莫測的商業海洋,乘勢、明道、變術,從求變求新到求生求興,再到進取奮進,張勇顯然對現實引力之重比誰都領悟的透徹,也比誰都懂得順勢與社會經濟同頻共振的道理。

正如他早前說的一句話:“儘管所有機會都看上去很漂亮,但什麼不可爲,對今天的阿裏來講更爲重要。”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