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比亞迪再度燃起!最新銷量碾壓特斯拉,還要爭奪印度市場"一哥",外資再次大買

 來源:券商中國

      世界第三大汽車市場——印度能爲比亞迪帶來什麼?

       1月12日,比亞迪印度子公司高級副總裁戈帕拉克裏希南(Sanjay Gopalakrishnan)在2023年印度車展上受訪時說,比亞迪希望到2030年能佔領印度電動汽車市場40%的份額,這基本上相當於要成爲印度市場的“一哥”。

      據瞭解,2022年的印度的新車銷量超過日本,首次成爲全球第三。但其電動車的佔比仍很低,還不到1%,爲此印度政府已設定了新目標,到2030年,電動汽車銷量佔總銷量的30%。

     爲了實現該目標,印度此前已經批準了一項針對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補貼計劃,疊加Gopalakrishnan的“豪言壯語”,作爲國內新能源車企當之無愧的龍頭,資本市場對比亞迪的想象閾值再度提高。受利好消息提振,1月12日,比亞迪上漲3.09%,盤中一度漲超5%,港股同樣異動,盤中一度漲超9%,創4個月新高。相關概念股也同時起飛,多隻個股漲停。

        此外,1月11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汽車市場研究分會(乘聯會)公佈了最新零售銷量數據, 新能源汽車方面,2022年12月新能源廠商銷量排名第一的是比亞迪,銷量爲223678臺,同比增長達到了141.1%。排名第二的特斯拉中國與其差距明顯,12月銷量僅爲41926輛。從2022年全年來看,比亞迪以近180萬輛的成績一騎絕塵,同比大增208.2%。上汽通用五菱位列第二,銷量爲44.2萬輛,同比增長僅爲2.5%。第三名爲特斯拉中國,全年銷量約44萬輛,同比增長爲37.1%。

一則消息帶動概念股暴漲

  Gopalakrishnan說,比亞迪作爲一家全球性製造商必須志存高遠,而印度是個不錯的發展選擇,“因爲人們認識到了對電動汽車的需求,充電基礎設施正在興起。”

  受利好消息提振,1月12日,比亞迪報收277.3元/股,漲幅爲3.09%,盤中一度漲超5%,並現身深股通十大成交活躍股,位居深股通港資成交額第2位,港資總計成交15.02億元。其中,買入9.80億元,賣出5.22億元,淨買入4.58億元,淨買入額佔該股當日總成交量的7.37%。港股同樣異動,盤中一度漲超9%,報236.8港元,創4個月新高。相關概念股也同時起飛,通達動力六連板,泰永長徵、萬潤科技、合力泰、通達電器等漲停,凱中精密、當升科技等漲超7%。

       Gopalakrishnan表示,繼去年推出了首款電動汽車Atto 3 SUV後,比亞迪將於2023年最後一個季度推出其第三款電動車型Seal豪華轎車。

      據瞭解,因高昂的前期成本和缺乏充電基礎設施等因素,印度汽車行業向電動車轉型的進程落後於中國和美國等國家,但這並沒有阻止外國汽車製造商在印度的車展上展示旗下的電動車,以期爭奪潛在的利潤豐厚的市場。中國上汽集團旗下的MG汽車(名爵)印度公司週三表示,計劃在明年年底前推出三款電動車型,而韓國起亞公司表示,計劃在未來四到五年內在印度投資200億盧比(2.45億美元)以開發電動汽車,並在2025年推出其首款印度產電動汽車。

影響幾何?

  近年來,印度在全球“換車”浪潮的裹挾下依舊突飛猛進,根據印度汽車製造商協會(SIAM)的數據,去年1月至11月,印度共交付413萬輛新車。相比之下,日本去年共銷售420萬輛汽車,這讓印度2022年的新車銷量超過日本,首次成爲全球第三。

  如果加上印度最大的汽車製造商瑪魯蒂鈴木(Maruti Suzuki)1月1日剛剛公佈的12月銷量數據,印度去年的汽車銷量將增至近425萬輛,再加上尚未公佈的第四季度商用車銷售數據,以及塔塔汽車和其他汽車製造商尚未公佈的年終業績,預計其銷量還將進一步上升。

       根據英國研究公司Euromonitor的數據,隨着人口激增,2021年只有8.5%的印度家庭擁有乘用車,留有很大的銷售增長空間。2022年印度汽車市場在所有主要市場中增長最快,但其電動車的佔比仍很低,還不到1%,爲此印度政府已設定了新目標,到2030年電動汽車銷量佔總銷量的30%。爲了實現該目標,印度此前已經批準了一項針對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補貼計劃。

       Gopalakrishnan表示,雖然印度是一個新興的市場,但比亞迪將優先推出價格更高的汽車來展示其“高端”技術,然後慢慢走向大衆市場。他在回顧印度市場表現時說道,消費者不再對價格那麼敏感,去年在印度銷售的380萬輛汽車中,有41%的價格超過100萬盧比(摺合人民幣8.27萬元)。

  泰達宏利基金經理師婧認爲,疫情後印度政府加大財政支出力度提高政府赤字率,保證了疫情放鬆後持續的需求擴張,也進一步對衝了疫情對於經濟持續衝擊的影響。印度GDP構成存在“消費高,投資低”的特點,消費和投資佔比約爲7:3。疫情後的補貼和經濟刺激使得人均可支配收入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國民收入持續增長,消費延續強勁增速,2021年和2022年前三季度,印度居民消費支出分別增長9.3%和11.5%,分別拉動GDP增速的5.4%和6.4%,成爲支持GDP增速的主要力量。

2022年銷量獨佔鰲頭

  在羣雄逐鹿的車企競爭中,比亞迪“一哥”的地位愈發穩固,憑一己之力佔據國內新能源銷量逾三成。

  1月11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汽車市場研究分會(乘聯會)公佈了最新零售銷量數據, 新能源汽車方面,2022年12月新能源廠商銷量排名第一的是比亞迪,銷量爲223678臺,同比增長達到了141.1%。排名第二的特斯拉中國與其差距明顯,12月銷量僅爲41926輛,同比下跌40.6%。緊隨其後的是銷量爲39032輛的吉利汽車,同比增長爲141%。第四名第五名分別是上汽通用五菱和長安汽車,銷量分別爲38860輛和34358輛,但上汽通用五菱同比下跌28.9%,長安汽車同比增長卻達到了230.2%。

       在2022年1-12月新能源廠商銷量排行榜中,比亞迪以1799947輛的成績一騎絕塵,同比大增208.2%。上汽通用五菱位列第二,銷量爲442118輛,同比增長僅爲2.5%。第三名爲特斯拉中國,全年銷量爲439770輛,同比增長爲37.1%。超過百分之百同比增長的企業包括比亞迪、吉利、埃安、奇瑞、長安、哪吒、零跑,而出現同比跌幅的企業僅有長城汽車

  1月12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2023年度媒體溝通會在京舉行,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祕書長張永偉在會上表示,2023年沒有“黑天鵝”“灰犀牛”等意外的話,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可能保持30%-40%的增速。如果以700萬輛做基數,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可能接近1000萬輛,中國可能是全球第一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進入千萬級的國家。

  張永偉認爲,下沉市場會成爲這1000萬輛銷量的主要來源。過去的主戰場是一線城市,現在看來,三四線城市甚至是農村市場,會成爲電動化的巨大拉動力量。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