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多年追趕終上位,AMD是如何超越英特爾的?
uSMART盈立智投 11-23 16:07

今年,$美國超微公司(AMD.US)$的市值首次超過了$英特爾(INTC.US)$,創造了歷史。英特爾在計算機處理器市場長期處於領先地位,而AMD的崛起源於該公司向全新領域的拓展。

今年2月,AMD以49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自適應芯片公司Xilinx,這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半導體公司收購之一。現在,AMD的芯片被用於兩款特斯拉車型,美國宇航局的火星漫遊車“毅力號”、5G基站和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

D2D Advisory半導體顧問Jay  Goldberg表示:“AMD在所有重要指標上都擊敗了英特爾,除非英特爾能解決其製造問題,找到新的製造方法,否則AMD將繼續超越英特爾。”但十年前,分析師對AMD的展望與現在大不相同。

隨着技術的進步,製造芯片已經變得昂貴得令人望而卻步。現在建造一個晶圓廠需要數十億美元和幾年的時間。AMD現在設計和測試芯片,沒有晶圓廠。AMD首席執行官Lisa  Su稱:“當你思考你需要做什麼才能成爲世界級的設計時,這是一套特定的技能。那麼你需要做什麼才能成爲世界一流的製造業呢?這是一套不同的技能,不同的商業模式,不同的資本模式。”

早在1970年代,AMD公司就在大量生產計算機芯片。到了80年代,它成了英特爾的第二供應商。在AMD和英特爾分道揚鑣後,AMD對英特爾的芯片進行了逆向工程,生產出了與英特爾x86軟件兼容的自己的產品。英特爾起訴了AMD,但在1995年的一項和解協議中,AMD獲得了繼續設計x86芯片的權利,使個人電腦的定價對終端消費者更具競爭力。

2006年,AMD以54億美元收購了主要的無晶圓廠芯片公司ATI。2009年,AMD拆分了整個製造部門,成立了$GlobalFoundries(GFS.US)$。Goldberg稱:“那時他們的執行力才真正開始起飛,因爲他們不再需要擔心代工方面的事情。”

格芯於2021年上市,目前仍是汽車防抱死剎車或平視顯示器等簡單部件中使用的不太先進芯片的頂級製造商。該公司在2018年停止生產尖端芯片。爲此,AMD求助於臺積電(TSM.US),該公司目前生產AMD所有最先進的芯片。

追趕英特爾

在設計最先進的微處理器方面,AMD只有另外兩家公司的主要競爭對手:$英偉達(NVDA.US)$的GPU和英特爾商務CPU。雖然AMD控制的GPU和CPU市場份額分別遠低於英偉達和英特爾,但從遠離製造業務、轉向減少資本支出以來,AMD取得了顯著進步。

與此同時,英特爾去年在製造業上加倍投入,承諾在亞利桑那州投資200億美元新建晶圓廠,並在俄亥俄州投資1000億美元,據稱這將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製造基地。但這些項目距離上線仍需數年時間。

Goldberg表示:“英特爾前進的速度還不夠快。他們已經表示,他們預計明年的市場份額將繼續下降,我認爲我們將在客戶端看到這一點。這極大地幫助了AMD在數據中心方面的發展。”

AMD的Zen系列CPU於2017年首次發佈,通常被視爲該公司最近成功的關鍵。Su表示,這是她最喜歡的產品。分析人士指出,這也是AMD免於破產的原因。

Bernstein Research半導體分析師Stacy  Rasgon稱:“他們離倒閉的邊緣大概還有6個月的時間,但不知怎麼的,他們挺過來了。他們這個新產品設計直到今天仍在銷售,他們將該處理器核心系列成爲Zen。這招奏效了。這大大改善了他們的業績,使他們止住了市場份額的損失,並最終扭轉了局面。”

在Zen產品中,AMD的EPYC系列CPU在數據中心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飛躍。最新的Genoa處理器於本月早些時候發佈,其數據中心客戶包括$亞馬遜(AMZN.US)$雲計算部門Amazon  Web Services、$谷歌-C(GOOG.US)$雲計算部門Google  Cloud、$甲骨文(ORCL.US)$、$IBM Corp(IBM.US)$和$微軟(MSFT.US)$旗下Microsoft Azure。

Su指出:“如果你看看我們5年前的業務,我們可能有80% -  90%以上是在消費市場,非常以個人電腦(PC)和遊戲爲中心。當我思考我們希望公司的戰略是什麼時,我們認爲,對於高性能計算來說,數據中心確實是業務中最具戰略意義的部分。”

從2017年到2021年,AMD的營收增長了兩倍多,從53億美元增長到160多億美元。與此同時,英特爾的年收入從2017年的近630億美元增長到去年的790億美元,增幅約25%。

地緣政治擔憂和PC市場疲弱

許多人將AMD在技術進步上趕上英特爾的成功歸功於Su,他於2014年接任英特爾首席執行官。自那以後,AMD的員工數量增加了兩倍多。她還在喬·拜登總統的科技顧問委員會任職,該委員會大力推動了最近通過的《芯片法案》,鼓勵美國公司在國內而非海外生產芯片。鑑於目前全球最先進的半導體都在亞洲生產,美國芯片短缺突顯出對海外的依賴問題。

但至少目前,影響AMD營收的是PC市場的低迷。在本月早些時候發佈的第三季度收益報告中,AMD業績未能達到預期,此前不久,英特爾警告第四季度將出現疲軟。第三季度個人電腦發貨量下降了近20%,爲20多年來的最大降幅。不過,Su認爲:“可能比我們預期的要低一些。調整週期不時發生,但我們非常關注長期路線圖。”

出路:定製化

不僅僅是個人電腦銷售放緩。計算機芯片技術發展的核心正在發生變化。一個被稱爲摩爾定律的行業規則長期以來一直規定,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應該每兩年翻一番。

Goldberg表示:“我們稱之爲摩爾定律的過程至少還需要10年的時間,但它肯定正在放緩。所有人都在使用CPU,但這一切都變慢了。所以,現在我們突然有了更多定製化的解決方案。”

這就是AMD收購Xilinx的原因,Xilinx以其被稱爲FPGA的自適應芯片而聞名。今年早些時候,AMD還以19億美元收購了雲計算初創公司Pensando。

Goldberg稱:“我們可以對他們爲其中一些東西付出的一些價格以及回報會是什麼樣子的問題吹毛求疵。這些收購最終是一個好的決定。他們正在建立定製計算業務,幫助客戶設計自己的芯片。我認爲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策略。”

越來越多的大公司開始設計自己的定製芯片。亞馬遜爲AWS提供了自己的Gravon處理器。谷歌爲Pixel手機設計了自己的AI芯片,併爲YouTube設計了特定的視頻芯片。就連John  Deere也將推出自己的自動拖拉機芯片。

Su表示:“如果你仔細看看過去五年芯片行業發生了什麼,你會發現每個人都需要更多的芯片,而且隨處可見,對吧?特別是雲計算的增長是過去5年的一個關鍵趨勢。這意味着,當芯片的銷量增長非常快時,你就會想要進行更多的定製。”

即使是基本的芯片架構也處於過渡階段。AMD和英特爾的芯片基於已有50年曆史的x86架構。現在ARM架構芯片越來越受歡迎,英偉達和Ampere等公司都承諾要開發ARM  CPU,蘋果也從英特爾轉向自主設計的ARM處理器。不過,Goldberg認爲:“我的觀點是,這真的不是x86和ARM之間的辯論。基本上你會看到,這兩個是市場上最重要的架構。我們所看到的是,這真的是關於你如何處理計算。”

分析人士稱,目前AMD在x86計算芯片的核心業務之外進行多元化經營,處於強勢地位。Goldberg表示:“隨着我們走出這個週期,AMD在2023年的表現應該會好得多,因爲他們相對於英特爾的性能提升開始變得明顯,而且他們開始在這些新業務上發展。”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