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固收彬法 作者:孫彬彬、隋修平
摘要:
近期地方購房政策頻繁放鬆,意味着什麼?歷史上哪個時間段有相似情況?
首先需要明確,地方購房政策並非2月中旬才開始放鬆,從元旦前後開始就有相關政策開始出台,但並未帶來實質性改善,房地產銷售仍然保持相對低位。
觀察歷史,2014年末到2015年前三個季度、2018年末到2019年初有相似情況。
廣州貸款利率下調消息發佈後,債市調整幅度較大,市場在擔憂什麼?
市場開始擔憂地產銷售可能企穩,以及拉動社融上行斜率和房地產投資。
地產政策能拉動商品房銷售上行嗎?結合目前政策情況,銷售能否企穩,特別是能否在上半年企穩,仍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還需要進一步關注後續政策表述和行動。
迴歸到債市,對於當前實體經濟的客觀壓力,相信市場有目共睹,現在的問題是市場交易重心在關注穩增長寬信用,不管是社融還是地產政策,都是擔憂的來源。從歷史覆盤比較觀察,我們建議這個階段暫時不用特別在意政策的最終效果。這個階段需要關注的是政策行為本身,關注動作及其姿態的連續性。只要政策保持擠牙膏式放鬆的態勢,即使最終效果未必好,市場也仍然需要客觀合理的估計當前的調整壓力。
風險提示:地產政策大幅放開,貨幣政策超預期放鬆,疫情進一步突變
2月17日,媒體報道山東菏澤下調住房貸款首付比例,最低降至20%;2月18日江西贛州、重慶也相繼下調住房貸款首付比例,隨後是南寧、廣州,債市聞風而動,顯然債券市場開始進一步關注穩增長。如何看待近一段時間的地產政策動向?我們首先從歷史出發,探查政策脈絡。
地方購房政策並非春節後才開始放鬆。開年以來,各地方相繼下發近70條地產相關政策,絕大多數政策傳遞了邊際放鬆信號。
其中與調整首付比例、公積金和貸款利率相關的政策就有17條,無一例外均是放鬆政策。
但地產政策放鬆似乎並未帶來實質性改善。1月初以來,地產銷售反而進一步降温,到1月下旬才有震盪上行,整體弱於2021年末水平。也需要注意,1月以來的地產政策調整主要集中在小城市、非限貸限購限售城市,這些城市地產政策鬆動只能通過改善預期作用於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數據,因此我們還需從歷史角度觀察政策效果。
進一步來看,歷史上有哪些地方購房政策密集放鬆的時點?
我們梳理了2011年以來的地方地產政策變化,共三千六百餘條,從中選取與購房(包含首付、公積金、貸款政策等)相關的政策。接下來,我們將收緊型政策賦值為-1,放鬆型政策賦值為1,按時間進行加總,可以看出歷史上有兩個階段地方購房政策密集放鬆:2014年末到2015年前三個季度、2018年末到2019年初。
地方購房政策密集放鬆意味着什麼?
前期菏澤、重慶等地貸款政策邊際放鬆,債市利率調整幅度較小,但廣州貸款政策鬆動對於債市利率造成明顯衝擊。背後反映的是市場擔憂三線以上城市大規模鬆綁,進而帶動地產銷售和投資上行,隱含對寬信用斜率和基本面的擔憂。
我們從問題的起點出發,商品房銷售能改善嗎?
2.1.地方購房政策放鬆能拉動商品房銷售上行嗎?
商品房具備兩種屬性:消費品和投資品,分別對應住房剛需和投資需求。
住房剛需的決定因素是適齡購房人口和城鎮化率,兩者也決定了地產銷售和投資的中樞。
從適齡購房人口來看,20-49歲人口增速是購房主力軍,與地產銷售最相關。我國適齡住房人口2009年到達拐點,到2012年增速已經進入負數區間,也是後續地產銷售和投資中樞下行、波動降低的核心原因。
從城鎮化率來看,兩者相關性先正後負,與城鎮化率提升斜率關係密切。
在城鎮化初期,城鎮化提升斜率較高,地產與城鎮化率相互加強。人口流入城鎮會拉動住房需求,反過來看地產發展也會帶動人口向城鎮聚集;地產的順週期屬性與居民收入增長、住房財富效應相互強加,提升居民購房能力和意願;此外,地產投資拉動土地財政與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需求,與城鎮化水平相互促進。
但到城鎮化後期,城鎮化提升斜率放緩。新增地產配置需求會逐漸降低,另一方面,土地財政和地產相關高槓杆會擠出實體投資和家庭消費,且基建需求接近飽和,提升空間有限,螺旋加強鏈條受阻,抑制地產銷售和投資。
我國城鎮化率同比增幅2015年到達拐點,2015年以來住房消費品屬性就不再是地產銷售和投資上行的主線,關鍵還是要看住房的投資屬性。
我們還可以其他方面尋找證據:
無論是剛需還是投資需求,其前提是居民收入和加槓桿能力。隨着房價和居民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加槓桿能力就成為關鍵。
我們將房價納入進行分析,通常傳導鏈條是宏觀政策放鬆,住房貸款利率到達拐點,進而傳導到商品房銷售,帶動房價上漲,這也是三者高點所呈現的特徵。
但2011年以來三者低點走勢則有所不同,體現為住房貸款放鬆領先商品房銷售,但房價低點與商品房銷售增速低點完全一致,其中2011年4月和2018年4月的商品房銷售小幅回升也是由房價支撐。
原因在於地產投資屬性越來越佔據主導,剛需只能減緩地產銷售下滑的斜率,投資需求才能左右銷售走勢。居民買漲不買跌之下,房價和預期是銷售的核心。
而其中,政策是預期的關鍵。
2019年初地方購房政策邊際放鬆後,商品房銷售確實有小幅回暖,但也帶來了部分地區房價大幅上漲、樓市過熱的問題。隨後住建部在1個月內兩次下發房價預警,人民日報發文《“因城施策”絕不是“因城放鬆” 中國不會靠炒房拉動經濟》,要堅守房住不炒定位,未來中國仍會把精力放在練好內功、轉型升級方面,而不是刺激房地產來對沖外部風險。2019年7月政治局會議首次明確提出“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疫情以後,2021年7月開始以深圳為代表各地收緊政策再升級,政治局會議也再提房住不炒,8月監管出台“三道紅線”收緊地產融資。2021年2月底,“兩集中”政策出台,地產拿地也受到限制,壓力進一步增大。到2021年下半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政策依舊保有定力,維持地產行業良性發展。
2月23日廣州市住建局迴應“關於前期限價放鬆”的傳聞時指出,不管是豪宅還是普宅都沒有放鬆,對所有樓盤價格都有管控。
隨後經濟日報發文引導預期:
“在出台穩樓市調控政策時,尤須謹防政策的過度寬鬆再將房地產市場推向過快上漲的通道,重走過度依賴房地產的老路。房地產市場的發展須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大漲和大跌都不是穩,當前為了避免房地產市場過快下滑出台一些舉措,目的不是再讓市場通過暴漲來紓困,而是實現平穩健康發展。要謹防再出現地價脱韁、地王頻現、資金過度違規入樓市、炒作房價等情形,那種看似繁榮的虛假狂歡終將給房地產市場和經濟發展帶來危害。特別是在一些供給已經出現過剩的三四線城市和縣城,如果再形成不合理的房價過快上漲預期,而實際上缺乏產業和人口的支撐,只能讓這些城市的房地產市場積累更大風險。”
其中明確提到地產市場邊際放鬆的政策目的,是要避免房地產市場過快下滑的穩。
2月24日住建部新聞發佈會上,副部長倪虹提出“房住不炒”基調不會改變,繼續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
所以,目前而言,銷售能否企穩,特別是能否在上半年企穩,仍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還需要進一步關注後續政策表述和行動。
2.2.未來還有哪些政策可能落地?
從歷史角度觀察,商品房銷售企穩的階段有哪些?還是2014年下半年和2019年期間。
政策會如何?
2014年下半年限購政策大範圍放開,不具備參考價值。我們可以從2019年尋找線索。
首先,房貸利率存在進一步調降的可能。2020年以來MLF調降以及今年1月MLF利率調降後,5年期MLF利率均未完全跟隨調降。當前滿足消費者合理住房需求之下,結合總體低利率背景,仍然有一定空間。
第二,人口與户籍政策進一步放開是地方可選項。2019年人口引進政策大幅放開是地產銷售企穩的重要因素。
最後,因城施策,區別對待之下,對於區域內供需和庫存確實存在壓力的區域,有進一步更有力度的放鬆可能。
近期地方購房政策頻繁放鬆,意味着什麼?歷史上哪個時間段有相似情況?
首先需要明確,地方購房政策並非2月中旬才開始放鬆,從元旦前後開始就有相關政策開始出台,但並未帶來實質性改善,房地產銷售仍然保持相對低位。
觀察歷史,2014年末到2015年前三個季度、2018年末到2019年初有相似情況。
廣州貸款利率下調消息發佈後,債市調整幅度較大,市場在擔憂什麼?
市場開始擔憂地產銷售可能企穩,以及拉動社融上行斜率和房地產投資。
地產政策能拉動商品房銷售上行嗎?結合目前政策情況,銷售能否企穩,特別是能否在上半年企穩,仍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還需要進一步關注後續政策表述和行動。
迴歸到債市,對於當前實體經濟的客觀壓力,相信市場有目共睹,現在的問題是市場交易重心在關注穩增長寬信用,不管是社融還是地產政策,都是擔憂的來源。從歷史覆盤比較觀察,我們建議這個階段暫時不用特別在意政策的最終效果。這個階段需要關注的是政策行為本身,關注動作及其姿態的連續性。只要政策保持擠牙膏式放鬆的態勢,即使最終效果未必好,市場也仍然需要客觀合理的估計當前的調整壓力。
風險提示
風險提示:地產政策大幅放開,貨幣政策超預期放鬆,疫情進一步突變
報吿來源: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報吿發布時間:2022年3月1日
本資料為格隆匯經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授權發佈,未經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事先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方法修改、翻版、分發、轉載、複製、發表、許可或仿製本資料內容。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資料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專家、嘉賓或其他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人士的演講、交流或會議紀要等僅代表其本人或其所在機構之觀點),亦不構成任何保證,接收人不應單純依靠本資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應自主做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風險。根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若您並非專業投資者,為保證服務質量、控制投資風險,請勿訂閲本資料中的信息,本資料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還請見諒。在任何情況下,作者及作者所在團隊、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資料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本資料授權發佈旨在溝通研究信息,交流研究經驗,本平台不是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報吿的發佈平台,所發佈觀點不代表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觀點。任何完整的研究觀點應以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發佈的報吿為準。本資料內容僅反映作者於發出完整報吿當日或發佈本資料內容當日的判斷,可隨時更改且不予通吿。本資料內容不構成對具體證券在具體價位、具體時點、具體市場表現的判斷或投資建議,不能夠等同於指導具體投資的操作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