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錦緞 作者:牧之
2022年第一個黑天鵝的主人公,民營醫院第一股國際醫學(SZ:000516)被ST的故事,説起來其實十分簡短:
因眾所周知的“孕婦流產”事件,被西安衞健委勒令停業整頓三個月,整改完成後才能重新開業。
根據深交所上市規則,公司經營活動受到嚴重影響,而且三個月內不能恢復正常的,交易所有權對其股票實施其他風險警示,直接ST。因此國際醫學很快戴上了ST的帽子。
一家上市公司ST之後的命運驚人一致,就是下跌:
對於大多數機構投資者來説,基金合同中對ST規定是隻能賣出不能買入,因此一家公司一旦ST之後,眾多機構投資者往往瘋狂踩踏,因為出貨稍晚一點的話,很有可能會被悶殺在裏面,沒有及時核按鈕的基金經理就要被風控委員會提堂會審。
市場永遠充滿着預期博弈(或者,是信息不對稱),察覺到國際醫學有些不對勁的資金已經提前跑路:這份st公吿發在1月14日,但從1月5號開始,國際醫學已經從11元開始迅速下跌,在13號更是10cm跌停板伺候。
不過,從年初跌掉近40%的國際醫學開始迅速自救:
在天風證券組織下,由國際醫學副總裁兼董事會祕書丁震和財務總監王亞星18日以電話會議的形式接待了140餘家機構調研,言語間一方面對患者和社會真誠道歉,另一方面也多多少少透露出了淡化這次停業影響對業績衝擊的意思。
而且,細心的媒體還發現,諸多明星公募的網紅基金經理也現身此次調研:中歐基金的葛蘭,易方達基金的張坤、張清華,廣發基金吳興武等明星基金經理都赫然在列。
成功匯聚超高關注度之後,在1月20日這一天,國際醫學放出了天量,一天之內成交15億,而且尾盤成功封住5cm漲停,近10%的總股本一天之內完成了換手,至少,這次ST導致的市值大出血算是初步止住了。
平心而論,國際醫學這次危機公關反應不可謂不迅速,手段也堪稱得當:在單邊下跌行情中,流量和關注度要比邏輯和估值更重要,沒有什麼比國際醫學這種“墮落天使”的極致演繹行情更吸引遊資和逆向投資人了。
用一念天堂來形容這家公司並不為過:就在7個月前,國際醫學市值險些突破500億,股東名錄中更是機構雲集,在2021年中報中,國際醫學的基金持股超過了3億股,高峯時持股市值接近70億。
能吸引這麼多基金下注,國際醫學的長期邏輯硬到無以復加。國際醫學旗下擁有的全都是超級明星資產:作為最大民營單體醫院的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作為5家三甲醫院之一的的西安國際醫學高新醫院,以及由商洛市人民醫院改制的商洛醫院。
不難理解,在西安這樣的大城市中,三甲醫院的供需關係確保了醫療服務賽道的長期景氣。
隨着三級醫療就診量長期持續攀升。牀位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三級醫院的牀位使用率超過100%。在2002年即投入使用的國際醫學高新醫院(一期)中,800張牀位常年超負荷運轉,每年貢獻8億左右營收和1億以上的淨利潤,單牀位每年收入貢獻接近100萬。
不僅如此,西安同類三甲醫院的單牀位收入可以每年貢獻200萬收入,與之對比,同樣作為三家的高新醫院單牀位收入至少還有翻倍空間。
擁有100%的產能利用率和極強盈利能力的核心資產,國際醫學很快啟動了從1到N的擴建增長計劃:
高新醫院在2020年底牀位數將達到1500張;國際中心醫院牀位數將超過5000張;商洛醫院總牀位數也將超過2300張,除此之外,國際醫學目標還將投建3600張牀位的康復醫院,以及進一步擴張輔助生殖業務。
最終,完全體的國際醫學將貢獻12000張的總牀位,而在研究員的預估中,滿產的12000張牀位將輕鬆貢獻100億以上營收,是2020年營收的6倍以上。
不僅如此,國際醫學在這個過程中還拿到了美國頂級醫療服務機構Mayo Clinic的認證,成為妙佑醫療聯盟成員醫院。(Mayo Clinic Care Network Member)。隨着逐漸切入疑難雜症,生殖輔助和康復醫療等賽道,國際醫學的未來增長充滿了確定性。
在對增長確定性定價上,A股自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在A股上市的醫療服務機構中,作為專科服務醫院的愛爾眼科總市值是2020年營收的近20倍,通策醫療也接近25倍,依此為錨,國際醫學的估值顯然打開了想象力的天花板,2020年僅為16億營收的國際醫療,市值一度站上500億也就不難理解。
當然,後面的從超車到翻車的故事我們也都知道了,透支一切的估值之下,機構中報中的70億市值不到3個月賣的無影無蹤,留下熱情洋溢的鄉親們繼續想象千億市值;而隨着西安疫情的逐漸發酵和ST黑天鵝的騰空飛起,國際醫學的估值體系已經不是矛盾核心;情緒上的大開大合才是參與這場落難天使盛宴的箇中妙義。
在專職ST賽道困境反轉投資人眼中,一切美好的故事都是講給其他人聽的:這個價位的國際醫學,正面/負面的邏輯才剛剛展開。
從正面看,國際醫學未來的12000張牀位才是這份資產的基礎錨,長期看,三甲醫院的流量和轉化仍然不會有任何問題,3個月的停工影響也的確影響不大,如果後面沒有其他的衝擊(比如進一步的整改),國際醫學的估值體系底層邏輯仍在。
從負面看,國際醫學目前遇到的最大問題仍然是,規劃中的絕大多數項目都還沒有落地,在運營過程中,大多數項目仍然需要消耗大量信貸資源來支撐,而隨着此次黑天鵝的停工,現金流和資產負債表的問題也會進一步突出。
更重要的是,大多數投資人現在仍然對國際醫學的“遠大前程”抱有熱切的希望:
要知道,A股的ST稱號絕不是鬧着玩的,一旦帶上想要隨便摘掉沒有那麼容易。無論是定增融資,還是進一步招募投資人,ST給國際醫學帶來的影響至少會進入到今年下半年,對於平均成本高高在上的國際醫學股民來説,長達一年的煎熬和各種利空輪番轟炸會是殘忍的心靈脩煉,想要市值一片坦途,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無論是看好ST困境反轉的投資人,還是遭遇了黑天鵝的國際醫學股民來説,這個經典案例價值將在接下來一年中展現的淋漓盡致,ST賽道的投資人和機構白馬投資人的邏輯將天差地別:只有“蕭瑟秋風今又是”的下半年,大家才會理解此刻的國際醫學換了人間的真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