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互聯網龍頭回購,這次還能抄到底嗎?
uSMART盈立智投 08-25 10:25
文 | 銀行螺絲釘
來源:定投十年賺十倍
最近騰訊等互聯網公司,開始回購股份。
上次互聯網公司回購比較多,還是在2018年了。
有朋友問螺絲釘,回購,對一個公司來說,意味着什麼呢?是投資價值比較高麼?

回購的原因

回購的原因,要具體分析。
回購,是公司另一種回報股東的方式。
假設公司賬面上有錢,可以通過分紅或者回購的方式,回饋股東。
 
A股通常喜歡分紅,因爲A股長期持有後,分紅稅免除。
港股、美股,分紅還是有分紅稅的,所以有不少公司會採用回購的方式。
有的公司回購,是因爲確實比較便宜。
巴菲特早些年,也很貼心的給出過自己股票的投資標準。
大約是1.2倍市淨率以下,巴菲特會考慮回購伯克希爾股票。
換句話說,巴菲特認爲自己家的股票,在1.2倍市淨率以下,是可以投資的。
早期這個標準是1.1倍市淨率以下。
後來巴菲特放寬了標準,1.2倍市淨率以下可以回購。
2012年的時候,巴菲特花了13億美元回購,當時伯克希爾的市淨率就低於1.2。
當然這個標準也會變化,最近幾年,巴菲特回購股票的估值也在提高。
回購是一個很主觀的行爲,需要企業自己有現金流,並且企業自己要對自己估值。如果估算錯誤,回購也會導致虧損。

騰訊歷史上的回購

騰訊在歷史上,回購通常也是因爲便宜。成功率是比較高的。
 
歷史上騰訊幾次比較大的回購,如下圖所示,紅圈圈的地方即爲回購時間段:
(1)2005年11月-2006年2月
當時A股、港股都比較低迷,是2006-2007年大牛市的前期。
當然,不僅僅是騰訊,當時股市都很便宜,A股在之後的一年多也漲了6倍。
(2)2008年9月-2009年1月
出現了金融危機,美股腰斬,港股也是大跌。
騰訊在金融危機期間,股價也是腰斬。
在此期間,騰訊回購了827萬股。
之後到2010年,騰訊從回購價上漲3倍。
(3)2010年,騰訊和360的3Q大戰
當時股市倒是沒跌多少,屬於企業之間的競爭,導致騰訊短期下跌30%。
在下跌30%後,騰訊回購了262萬股。
之後半年,騰訊上漲70%。走出了低迷。
(4)2011年
又遇到了港股低迷,騰訊短期下跌30%。
在此期間,騰訊回購12次,回購了671萬股。
到2012年,騰訊股價反彈上漲。
(5)2013年,騰訊遭遇監管
股價短期下跌20%。
騰訊回購了664萬股。
之後一年,騰訊股價上漲180%。
(6)2018年股災
 
之後幾年,騰訊都沒有回購,一直到2018年。
騰訊在2018年股災中腰斬,達到金融危機時的跌幅。
 
騰訊在2018年9-10月開始陸陸續續回購,累計回購3300萬股。
這個回購,也是過去10年最多的一次。

再之後,就是本次回購了。

回購方式:分批買入

騰訊歷次回購,都比較精準。
基本在自家估值處於較低區域回購。
 
從估值角度來看,目前騰訊估值,跟2011年、2013年、2018年底回購時相仿。
所以最近騰訊出手回購,也不足爲奇。
 
像2021年8月19日,騰訊回購18萬股,大約7700萬港幣。
20日,回購了大約1億港幣。
23日,也就是本週一,也是回購了大約1億港幣。
週二,騰訊繼續回購。
按照過去騰訊回購的習慣,一般是採用分批買入的方式,比較少採用一筆超大資金回購。

回購的成功率

不過從歷史上看,當騰訊開始回購的時候,短期幾個月裏,股價還是有可能出現劇烈波動的。
例如2018年,9月份開始回購。
但之後股市一直到2018年底,還是比較低迷,一直到2019年纔開始反彈。
 
不過,時間拉長看,回購的成功率還是不錯。
其他互聯網公司也有回購,但成功率沒有騰訊這麼高。
其實回購,跟我們投資一樣,是否成功,取決於兩方面。
  • 一是買的是不是低估;
  • 二是背後公司的盈利/收入是不是增長。
騰訊回購,估值是比較低的。
同時,騰訊過去也保持了較好的盈利、收入增長速度。所以成功率比較高。
之前也出現過,一些自身經營不好的公司,即便回購了,最後沒發展好,回購也不成功。
這對我們的投資來說,有什麼啓示呢?
其實,道理是一樣的:看估值和盈利。
並且,放在指數上,本身長生不老,所以我們不用擔心個股經營不善倒閉的風險。
在低估區域,耐心投資,積累股份,用3-5年長期不用的閒錢投資。
耐心等待下一輪上漲的到來~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