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財主家的餘糧,作者:財主家沒有餘糧啦
1855年5月11日,法國巴黎,人們蜂擁到香榭麗舍大街,只為了在人羣中看他和她一眼。
“他”,是當時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借用叔叔拿破崙給法國曾經帶來的輝煌,他當時頗受法國人擁護;
“她”,是拿破崙三世的皇后歐仁妮,被譽為當時歐洲最有趣最美麗的兩個女人之一(另一位是著名的茜茜公主)。
在這一天,在着裝絢麗的騎兵護衞下,皇帝和皇后專門從杜伊勒裏宮出來,來到了香榭麗舍大街和塞納河之間的工業宮,參加將要在這裏舉辦的世界工農業和藝術博覽會(世博會)的揭幕式。
1855年的巴黎博覽會,是熱愛藝術且喜歡炫耀的拿破崙三世一手操辦的,因為涵蓋了農業、工業和藝術,而且邀請了當時已知文明世界的絕大多數國家參會,所以這算是首屆真正全面展示人類文明成果的博覽會,而皇后歐仁妮更是個人出資,贊助本屆藝術博覽會。
除了正和法國在克里米亞半島打仗的俄羅斯拒絕參加展會之外,其他接到邀請的各國都積極響應,共有11986名法國人和11968名外國人帶着他們的作品和產品,前來參展。
為了歡迎重要參展人員,拿破崙三世大擺宴席,為了顯示法蘭西帝國的慷慨富有和藝術氣質,在宴會中讓每位客人都使用飾有美麗花紋的銀質餐具。然而,當皇帝皇后祝酒的時候,人們卻注意到,皇帝所用的酒杯,雖然一樣是銀色質地,但似乎與自己的白銀酒具不太一樣……
這正是拿破崙三世想要達到的效果!
他和皇后所使用的酒具的確與眾不同,因為他們身份特殊,理所當然要使用比白銀更昂貴的材質製作餐具,但若使用黃金,對於鍾愛藝術的皇帝和皇后來説,也未免太俗了點。
幸運的是,拿破崙三世找到了當時最昂貴、最稀有的一種金屬,它的顏色和質地與白銀接近。普通人可能以為,皇帝使用的也是銀質碗筷,與民同樂,而當他們真正明白之後,又能充分理解皇帝陛下的身份尊崇和與眾不同。
藝術家們,不都愛裝麼,有句話怎麼説的?
低調的裝逼,才是最牛逼的炫耀!
宴會結束之後,客人們通過小道消息傳頌得知,尊貴的皇帝陛下和皇后殿下,使用的是鋁碗。
這一年,除了英國,幾乎所有其他國家都依然是把白銀作為貨幣的基礎,含銀4.5克的法郎銀幣,是當時法國的標準貨幣,而按照美元計價,這一年的白銀價格是1.293美元/盎司。
但那個時候的鋁,與現在可大不一樣。
因為單體鋁的化學性質十分活潑,自然界中並不存在天然的金屬鋁,它們都以氧化物的方式存在,極難提煉。1854年之前,整個人類,通過各種化學方式得到的金屬態鋁,加起來,連10克都不到。
到了1854年,法國人德維爾(S.C.Deville)改進了提煉金屬鋁的方式,鋁第一次進入工業生產階段,但成本依然高得嚇人,售價更是與黃金接近。
1855年,法國的宮廷以及貴族們的家裏,普遍都使用銀質餐具,再漂亮的銀質餐具和酒具,也沒什麼稀奇的。但是,鋁,剛剛出現在市場上的鋁,貴比黃金的鋁,有誰見過?有誰用過?有誰用得起?
拿破崙三世,想要在餐具和酒具的材質上低調地裝逼,還有比鋁更合適的金屬麼?
------------
談論了上面這段故事,主要是為了説白銀——
畢竟,咱這個號,是財經號,是討論賺錢和資產貴賤的,而非討論藝術和裝逼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雖然白銀已經不做大哥(充當貨幣)好多年,但在當今世界上,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貨幣名稱,均源自白銀。
比方説,歷史悠久的英鎊,其最初的含義,是古羅馬1磅重的白銀,英鎊的羅馬字母縮寫L和英文寫法Pound(1磅重),其實隨時隨地都在吿訴你,英鎊這個名稱,來源於白銀;
比方説,當今排名世界貨幣第一的美元,其名字Dollor,來源於德語區的Thaler,而Thaler最初的德語意思,是來自某某某的1盎司重的標準銀幣。然後,經過德國北邊的荷蘭人語音翻譯,就變成了Daller,然後,又經過英國人對荷蘭語的音譯,就變成了Dollor。到了北美的英國人,將所有“1盎司重的標準銀幣”統稱為Dollor,他們用這個來稱呼來自西班牙的銀幣,後來這個詞被傑斐遜借用,成了美國人的貨幣名稱;
比方説,當今排名世界貨幣第二的歐元,源於德國馬克,而“馬克”的意思,是中世紀中歐區域計價金銀的重量單位,1磅重的白銀就叫1馬克,而德國人在使用馬克這個名稱之前,使用的貨幣,就是剛才提到的Thaler銀幣;
……
咳咳咳,又講起故事來,忘了我該幹嘛的了!
哎,我這毛病,不知道是不是也帶有拿破崙三世的藝術家潛質,總想給大家裝一下,以顯得我知道很多很多的貨幣知識。
我這裏要給大家展示的,是1821年到今天,以當時美元計價的白銀價格情況(每年的平均價格),這時間跨度,足足有200年呢!夠裝吧?
美國剛剛建國之後,就在1792年4月通過了《鑄幣法案》(Coinage Act),為了表明與大英帝國勢不兩立的態度,其中規定,北美13個殖民地不再使用英鎊貨幣,新的統一的貨幣叫道勒(Dollor),這就是今天眾所周知的“美元”。
鑄幣法案規定,1個美元的價值等於371.25格令(Grain)白銀或24.75格令的黃金,任何人都可以攜帶金銀到鑄幣廠要求鑄成金幣或銀幣,這就是金銀複本位制度——所謂的複本位,就是你可以用白銀當錢,也可以用黃金當錢,兩者之間有固定的比率。
反過來説,就是白銀價格固定在1.293美元/盎司,黃金價格固定在19.394美元/盎司。
所以,你在圖表中看到,從1821年一直到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之前,白銀的價格一直都是1.292-1.293美元/盎司,沒有任何變化。
在1834年,為了懲治那些在歐洲和美國之間進行金銀套利的人,時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將美元的黃金標準,調整至23.22格令,這意味着黃金由19.394美元/盎司升值至20.67美元/盎司,但白銀的美元價格卻一直沒有變化。
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後,林肯政府大量印刷紙幣(被稱為“greenback”,綠背紙)搞戰爭融資,這導致了黃金白銀的價格同時出現跳漲,白銀價格最高曾漲至3美元/盎司。但隨着戰爭的結束,美國財政收支逐漸恢復平衡,白銀的價格隨之下跌,回到了1美元附近。
19世紀的最後25年,美國多個州都發現儲量巨大的銀礦,世界每年的礦產白銀產量達到了此前的4倍,如此巨大的產能湧入,使得當時的西方工業國政府都紛紛對白銀價值的穩定性產生了懷疑,從德國開始,法國、意大利、奧地利等一系列歐洲國家,紛紛從金銀複本位,轉向了金本位。到了19世紀末,當時世界主要國家中,除了中國、印度和美國,基本上都採用了金本位制度。
貨幣地位越來越弱,再加上產量暴增,1876年開始,白銀的價格,相對於黃金就一路下跌,而誰也沒想到的是,這一跌,就跌了65年!
1900年,美國也正式通過《金本位法案》,這意味着,美元體系中白銀已經變成了一種商品,再也不是價格固定的貨幣本位標準。
鑑於此時的美國,工業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幾乎相當於英國、德國和法國的總和,美國廢棄了白銀的貨幣地位,也就意味着,在國際上,白銀已經失去其貨幣資格。
此後,雖然白銀還帶有一點兒貴金屬的影子,每當黃金暴漲的時候,它總是會跟着來一波,但從國際社會長期的看法以及大多數人的認知而言,它就是一種普通金屬。
1913年美聯儲成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中央銀行的成立與戰爭的爆發,讓人們懷疑美國政府有可能直接印鈔,通過貶值美元來參加戰爭,白銀的價格緩慢回升到了1美元/盎司附近,但隨着戰爭的結束和美國經濟的穩定,白銀價格再度下跌。
大蕭條爆發重創了銀價,1932年白銀價格最低曾跌至不足0.25美元/盎司,連1792年規定的法定價值的1/5都不到。
面對大蕭條,美國羅斯福政府決定貶值美元,先是出台《緊急銀行法》,宣佈私人儲蓄黃金“非法”,所有人的黃金都必須按照20.67美元/盎司的價格上繳給國家,私人膽敢持有黃金,十年牢獄伺候。
然後,1934年1月,美國國會通過《黃金儲備法案》,將黃金價格從20.67美元/盎司調整為35美元/盎司,但美國人無權兑換黃金——人們剛剛上繳黃金還不到一年,他們拿到的美元紙幣,就貶值了40%。
雖然美元貶值,但白銀價格卻並無起色,到了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1940年,白銀的市場價格跌至不足0.35美元,這讓金銀價值比直接衝上100這樣的高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全球建立起以黃金為基礎、美元為核心的佈雷頓森林體系,此後20多年時間裏,黃金在國際上一直維持35美元/盎司的價格,白銀的價格則持續維持低位。
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美國開始持續發生通貨膨脹,民眾又被禁止擁有黃金,很多人便開始通過購買白銀來對抗通脹,白銀價格從1960年開始逐漸上升至2美元/盎司以上。
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關閉黃金兑換窗口,對全世界違約,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
1974年,為了嘗試新的黃金價格管理模式,美國決定開放黃金期貨市場,福特總統簽署了法案,允許美國私人擁有黃金,時隔41年之後,美國人再次可以自由購買和交易黃金,而伴隨着黃金價格的上漲,白銀也出現大幅度的上漲,歷史上首次漲至4美元/盎司以上。
1979年底到1980年初,亨特兄弟對白銀價格的操縱,在市場上已經人盡皆知,伴隨着黃金價格每天都在創下歷史記錄高位,白銀價格也一路飛漲,最高曾經觸及50美元/盎司,無論以何種標準來衡量,這都是白銀價格歷史上的巔峯時刻。
伴隨着保羅-沃爾克收緊貨幣和信用美元價值的堅挺,亨特兄弟的白銀操縱案爆倉了,白銀價格迅速暴跌,然後就是持續的陰跌,到了1992年,白銀的價格一度跌破3.7美元/盎司,連歷史最高價50美元/盎司的1/13都不到。
直到中國經濟崛起,商品的需求,才再次拯救了白銀,白銀價格從2004年開始逐漸上漲,到2011年初進入了瘋狂狀態,再度漲至接近50美元/盎司的水平。
然後,就又是一路下跌,2015年底一度跌破11美元,然後就是2016年上半年一波誘多似的上漲,銀價一度漲破35美元/盎司,但接下來,又是一路下跌,到2020年3月份,銀價甚至跌至11美元/盎司。
然後,就是此後幾個月的連續暴漲;
然後,就是去年9月份迄今25美元附近的價格整理。
以上,就是白銀200年價格歷史,如果總結的話,大概70%以上的時間裏,白銀都在下跌、下跌、下跌,只有極短期內突然性地產生爆發性的漲幅……
-----------------
不過,就和黃金一樣,很多人可能想要知道,如果考慮到通貨膨脹、考慮到貨幣增發,目前的白銀價格,在歷史上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水平呢?
這就要用到“除權價”的概念了。
“除權”,是剔除該權重的影響。舉例來説,以前全社會有100元,饅頭1元/個;現在全社會有500元,饅頭漲到2元/個——那,饅頭的價格到底是漲了還是跌了?
看名義價格,饅頭好像是漲了1倍,但如果把以前全社會的錢提升到和今天的500元一樣,這意味着當時1元/個的饅頭價格,其實相當於今天的5元/個,這個價格,是剔除印鈔影響之後的價格,所以就叫“除權價”。用除權價對比,我們會發現,饅頭不僅沒漲,實際上還跌了60%。
我這裏從兩個角度出發,來評估當前的白銀價格:
1)根據美國的官方通脹,對過去120年間的歷史銀價(年平均)進行除權;
2)根據美元M2的供應量,對1968年以來的歷史銀價(月平均)進行除權。
先來看美國官方通脹率除權銀價的變動(見下圖)。
與黃金不同,白銀的貨幣屬性現在已經相當的弱,如果從普通金屬的角度看待白銀,用官方通脹率除權是可以接受的。有鑑於此,我列出了過去120年銀價的平均值、中位數以及不同百分位的價格情況,以與當前的價格進行對比。
1968年1月迄今,共有642個月,採用月度美元M2數據除權月度平均銀價,就可以算出1968年迄今的M2除權月度銀價(見下圖)。
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讓人類進入到純粹的信用貨幣時代,在這個時代裏,信用貨幣總量對於一切資產的價格都影響極大,更不必説帶有貴金屬光環的白銀——如果從附帶貨幣屬性的角度來評估白銀價格所處的水平,美元M2除權銀價,是個相對靠譜的指標。
所以,我也列出這642個月美元M2除權銀價的平均值、中位數及不同百分位的價格。
對比上面的兩個表格,大家可以發現,從貨幣屬性角度和從商品屬性角度來看白銀,會得出完全不一樣的觀點:
從商品屬性看,根據官方通脹率除權銀價,現在的白銀價格明顯處於高估區間;
從貨幣屬性看,根據美元M2除權銀價,現在的白銀價格明顯處於低估區間。
到底是高估還是低估,取決於你個人賦予白銀多少商品屬性和貨幣屬性。
-------------
從拿破崙三世自己使用鋁碗,而讓所有賓客使用銀碗這個事兒,我們很容易會發現,所謂的貴還是賤,其實完全取決於人心,而非其真實用途。
在拿破崙三世使用鋁碗的時候,因為數量實在太少,工業上根本沒有開發出鋁的實際用途,德維爾生產出了鋁,他只能把它做成頭盔、餐具和玩具,但又極少有人能用得起。就在1855年的巴黎博覽會上,它與王冠上的寶石一起展出,標籤上註明“來自黏土的白銀”。
這個時候的鋁,非要説用途,其最主要的用途,就是像拿破崙三世一樣,用來向別人裝逼和炫耀,我有,你沒有,這就夠了。
越是沒用,而且又能向其他人裝逼和炫耀的東西,才是真正昂貴的東西。
實際上,到了1888年,美國人發明了電解法得到金屬鋁,並且在匹茲堡建立第一家電解鋁工廠,人們赫然發現,鋁這種金屬,強度堪比鋼鐵,重量卻只有鋼鐵的1/3,這是多麼有用的金屬啊!
然而,鋁的身份和價格,卻自此開始零落成泥碾作塵,沒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時至今日,按照體積來計算,鋁是最便宜的有色金屬。
下面這張圖,就是用美國CPI除權之後100多年鋁價水平的變化。
張愛玲説過一句話:
無用(而漂亮)的女人,才是最厲害的女人。
我借用她的這句話:
無用(而稀少)的資產,才是最昂貴的資產。
白銀,其實也有着類似的經歷。
自古以來,白銀就一直與黃金一起,被作為財富的象徵,在白銀充當貨幣的時代,除了充當財富代表,做成餐具和飾品之外,它其實是沒什麼用處的。
19世紀中期,人類發明了照相技術,因為溴化銀對光十分敏感,是最好的顯影劑,人類對白銀產生了大量的需求。這種需求,導致人們瘋狂尋找銀礦,然後,在美國就發現了儲量巨大的銀礦,這些礦產銀的大量生產,將以黃金計價的每盎司白銀價格幾千年來第一次打壓到1/18盎司黃金之下。
人們還發現,白銀導電和導熱性都在金屬中排名第一,電子電器行業需要白銀,一直到今天,我們所使用的幾乎所有電子產品,都含有少量的白銀;
人們還發現,白銀在很多化學反應中,是良好的催化劑,化工行業需要白銀。一直到今天,化工行業所使用的的貴金屬催化劑中,按重量算,白銀的使用量排名第一,超過了鉑、鈀和銠;
人們還發現,只有使用白銀的光伏電池,才是最有效率的電池,光伏行業需要白銀;
……
白銀變得越來越有用。
既然這麼有用,那就不要想着充當貨幣了,然後,白銀的價格,理所當然就越來越便宜了,相比於更“無用”的黃金,白銀的相對價值越來越低,變成了1/20,1/30,1/40,1/50,1/60……乃至最極端的1/100。
時至今日,白銀已經越來越不像一種“貴金屬”,而更像是普通金屬。
“無用的東西最昂貴”,並不僅僅體現在鋁和白銀身上,更是體現在奢侈品身上。
比方説,一個讓女人看起來blingbling的LV包包,剔除其炫耀功能外,又有多大的實際用途?買菜的時候,你會用LV包包來買菜麼?遛狗的時候你會用LV裝狗屎麼?
但,就是這種昂貴而無用的奢侈品,成就了歐洲市值排名第一的上市公司,成就了一位全球排名第三、法國排名第一的富豪——伯納德-阿爾諾,因為他是LV集團的總裁。
---------------
文章最後,還是回到開頭提到的拿破崙三世和他老婆身上。
在巴黎博覽會舉辦15年之後,愛慕虛榮、熱衷陰謀而又好大喜功的拿破崙三世,宣佈對普魯士開戰,結果在色當戰役中慘敗,皇帝主動投降,成為了普魯士人的俘虜,巴黎也被普魯士軍隊佔領。然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完成了加冕儀式,變成了德意志帝國皇帝,成功統一了除奧地利之外的德語區,自此才有了德國這個國家——可以説,拿破崙三世就是普魯士統一德國的鋪路石,
至於有趣又美麗的歐仁妮,喜歡旅行,所以她專門僱傭了一個給自己打包行李的小僕人,後來這個小僕人,藉着“皇后御用箱包匠”名頭,用自己的名字,創立了一個專營箱包的品牌並延續至今,這個品牌,名叫路易-威登(L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