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證券市場紅週刊
春節後,核心資產走勢明顯分化,多數公司至今仍未能走出下跌趨勢。專業投資者認為,上市公司股價長期走勢與業績成長性高度相關,未來以“科創硬實力”和“盈利真本事”為代表的“新核心資產”將更受市場資金的追捧。
近幾年,隨着A股核心資產股價持續走高,其估值水平也是越來越高,部分公司估值早已大幅超過了歷史高點水平,而隨着估值的不斷攀升,今年春節過後市場的調整,暴露了部分核心資產成長性明顯不足的現實,體現在股價上,即至今也未能走出下跌趨勢。
今年春節過後,核心資產出現一輪明顯的回調。數據顯示,2月18日至今,在上證指數回撤3.55%的背景下,在機構持股家數達到或超過50家的220家上市公司中(一季度末機構持股數據),春節後至今只有78家公司股價實現上漲,多達142家公司未能收復調整失地。
在個股漲跌上,核心資產中的航運龍頭中遠海控的漲勢最猛,因身處週期行業且股價相對偏低,公司股價並未因春節後的調整而調整,相反是一路震盪攀升,至今累計漲幅已超過180%。通用機械行業細分龍頭科沃斯在經歷了2月18日~3月9日19.32%的回調後,也迅速重新步入上行行情,截至目前股價累計上漲了133.18%。與此同時,中偉股份、天賜材料、兆易創新、寧德時代等公司也均成功收復失地。然而與上述公司股價走勢南轅北轍,被市場定義為“機械茅”“物流茅”的核心資產公司卻在春節後表現不佳,跌幅超過了40%,而“豬茅”“藥茅”“糧油茅”和“白電茅”等公司的股價也回撤了30%以上。
翼虎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餘定恆在接受《紅週刊》記者採訪時表示,老牌白馬股此前受益於流動性充裕估值被抬高,在流動性退潮後需要持續穩定的業績增速來消化偏高的估值。目前來看,傳統白馬股已步入估值消化期,而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等領域則已通過盈利和高景氣度率先完成估值消化。
記者統計歷史數據發現,上市公司股價的長期走勢與業績成長呈高度正相關,核心資產也不例外。以近期股價漲勢最猛的中遠海控為例,其2020年度歸母淨利潤實現了99.27億元,較2019年同期增長46.76%。今年一季度,公司業績再次出現爆發式增長,淨利潤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了5200.62%,而7月7日晚間發佈的中期業績預吿顯示,上半年淨利潤額約為370.93億元,同比預增幅度繼續高達3162.36%。若以上半年181天計算,則中遠海控上半年每天淨賺金額逾2億元。
今年中期業績暴增30倍的中遠海控前身為中國遠洋,其在2011年、2012年時因國際航運持續低迷而連續兩年淪為A股市場的“虧損王”,虧損金額分別高達104.49億元、95.59億元。2015年,中遠集團和中海集團進行了資產重組,上市公司名稱也更名為中遠海控。也正是經歷了一系列整合,公司收入和淨利潤規模得到持續改善,特別是受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漫延影響,海運價格得到暴漲,而中遠海控的業績也因此獲得持續快速增長。當年三季度,中遠海控淨利潤從二季度的8.45億元大幅提升至27.23億元;四季度,歸母淨利潤進一步躍升至60.67億元。今年首季,單季154.52億元的淨利潤已經足以和往年全年的利潤額相比(歷史數據顯示,公司的利潤峯值出現在2007年,全年淨利潤額為190.85億元)。也正是因為業績的持續大幅向好,市場資金也扎堆看多,進而推動公司股價在今年實現了快速上揚。
類似於中遠海控,因業績暴增而股價快速上漲的案例還有科沃斯、中偉股份、天賜材料、寧德時代等公司,從他們業績表現來看,今年一季度淨利潤全部實現了成倍的增長。以提前披露中期業績預吿的中偉股份、天賜材料業績預期看,兩公司均預計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將繼續保持大幅增長。科沃斯、寧德時代雖然尚未公佈中期業績預吿,但若結合今年首季和去年上半年的利潤額看,科沃斯今年首季的盈利額已經達到3.33億元,超過了去年上半年的1.32億元盈利額,這意味着公司只要二季度不鉅額虧損,上半年業績大幅增長已基本鎖定。寧德時代亦是如此,其一季度19.54億元的淨利潤同樣超越了去年上半年19.37億元的利潤額。
因正式中報業績將於7月15日才開始披露,核心資產的中期業績整體表現如何尚不可知,但從他們一季度業績表現看,多數公司還是保持了正增長趨勢,基本面未出現明顯惡化。或正基於此,市場上有不少聲音認為,近期白馬股的批量下跌屬於非理性回調,為市場整體調整過程中的被動下跌。
對此,龍贏富澤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童第軼向《紅週刊》記者表示,“核心資產標的長期獲追捧是因為他們的盈利增長穩定,但若覆盤2019年以來的行情,確實有一些公司的股價已經超出了其盈利增長所能支撐的範圍了。本輪核心資產出現分化走勢,原因還是業績、流動性和市場風格的共振而引發的估值修復過程”。
餘定恆認為,雖然不少近期股價持續調整的核心資產一季度仍保持着較為穩定的業績增速,但基本面其實已經發生變化了。比如白電龍頭銷售數據出現了下滑,保險龍頭新增保費出現下降,醫藥龍頭遭遇了4+7帶量採購的政策壓力,物流龍頭則是處於競爭格局不斷惡化的局面,等等,“在流動性迴歸中性的情況下,只有盈利確定更強的成長風格標的公司才會得到更多的資金追捧”。
那麼,在經過了今年以來幅度不小的回撤後,核心資產們是否已經調整充分?對此,餘定恆表示,現階段的市場下跌依然處於持續發酵階段,一方面有下跌趨勢下引發的踩踏,另一方面則是資金調倉換股追捧熱門板塊的原因。“隨着中報業績的公佈,如果公司基本面發生變化或出現環比增速惡化,也不排除將引發第二波下跌,目前來看藍籌股的下跌依然處於發酵進程中。”
童第軼則表示,本輪核心資產公司批量調整雖然是由於業績、流動性和市場風格共振而引發的估值修復過程,但在此過程中確實存在部分公司被矯枉過正出現錯殺情況,在大幅回調後給投資者提供了很好的上車機會。
從長期投資角度分析,餘定恆認為核心資產的分化走勢將成為常態,未來市場偏成長的風格正在逐步形成共識,以“科創硬實力”和“盈利真本事”為代表的“新核心資產”更易被市場資金青睞。“中國的產業發展將逐漸走向輕服務重製造,投資者可以圍繞“卡脖子”的高端製造、高景氣度和中下游組件未被充分定價的品種去佈局。核心資產中,新能源整車、半導體代工、光伏產業鏈的前景更為明朗,原因在於景氣度高、溢價能力強疊加政策紅利的推動。”
若觀察近期國內外機構資金的倉位變動,可以發現採訪對象所提到的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等概念確實獲得了機構資金的高度認可。以鋰電池概念股格林美為例,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對其重倉的外資機構多達57家,最新持倉合計較二季度末增加了3058.06萬股。觀察公司的成長性,其今年首季淨利潤實現了150.42%的快速增長,而提前公佈的中報業績預吿顯示,公司上半年也將繼續保持120%~170%的大幅增長。近期走勢凌厲的半導體概念股中環股份也被外資機構高度青睞,外資的最新持股較二季度末增加了2186.58萬股,從其一季度業績表現看,5.41億元的淨利潤額已經超過去年上半年的利潤。類似的,中遠海控、旗濱集團等業績快速增長且近期表現強勢的公司,下半年以來均持續獲得外資機構的增持。相反,一些如銀行、家電、醫藥等傳統龍頭公司在近期則被外資機構進行了減持。
另外,對於一些前期調整幅度較大的核心資產公司,外資近期也給予了較高的關注,如傳媒龍頭分眾傳媒,春節以來股價回撤了36.6%,但7月份以來外資對其進行了4840.93萬股的增持,為期間增持股數最高的龍頭公司。立訊精密、萬華化學、中聯重科等公司,經過回調後,在近期同樣得到了外資機構的看好,7月份以來增持股數均超過千萬股。
雖然國內機構資金的持倉需要跟隨各季度財報披露,但結合近日完成的大宗交易數據,我們也可以對其最新態度有所瞭解。一些國內機構資金似乎已經開始看好核心資產們回調後的機會,譬如玲瓏輪胎、榮盛石化、海康威視、藥石科技、愛爾眼科、貴州茅台等公司均得到了國內機構資金的淨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