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財經天下週刊,作者:伍月
6月4日這天,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股民”宣佈要賣掉兒子公司的股票,粗略一算,他手裏的不到2000萬股股票至少能賣12個億。
這位“老股民”叫申炳雲,他兒子的公司則是朗姿股份。在資本市場,申炳雲這把操作近乎為“清倉式減持”。作為實控人的父親,這類匆忙離場行為往往會引起外界的各種解讀,尤其是朗姿股份站在醫美風口,股價上漲了7倍之後。
6月7日,朗姿股份開盤一字跌停,超過27萬手賣單“出逃”失敗了。有散户在股吧裏大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而朗姿股份的總市值這一天就跌去了28億元。
不只是朗姿股份,最近多隻醫美股都有股東發佈了減持計劃。比如“玻尿酸三劍客”之一華熙生物,以及做化粧品的哈三聯。這波“集體行動”也引發了醫美概念股的全線大跌。
從去年開始,不少明星基金經理看上了如火如荼的醫美賽道,密集調研、集體加倉,甚至連頂級私募也曾公開惋惜“錯過了機會”。但是“抱團”之後,勢必炒起一輪泡沫,從龍頭到二三線的追捧中,已經出現了不少遊資的身影。
而現在,醫美股減持潮來襲。多數機構投資者的觀點是,醫美賽道投資價值仍在,但短期內已經存在炒作泡沫。
“如果是我,我也跑。不減持才是傻子。”在散户投資者因為申炳雲的減持“炸鍋”時,一位股民卻為其“設身處地”地做了分析。最後他的結論是,包括朗姿股份在內的醫美股確實太高了。
以一年為週期計算,朗姿股份的股價已經漲了525.44%,幾天前一度達到71.60元/股的高點,期間最高漲幅高達8.6倍。而相比去年年初的股價低點,朗姿股份已是名副其實的10倍大牛股。
而在遇到醫美這股資本的“東風”之前,朗姿股份的股價已經橫盤多年,其中有兩年左右處於11元/股以下,去年2月還一度觸及6.79元/股的低點。
朗姿股份曾是昔日的“高檔女裝第一股”,作為A股為數不多的轉型成功的公司,從2016年開始向醫美領域佈局,先是投資了韓國整形醫院,之後又向國內醫美市場進軍。根據朗姿股份去年年報顯示,時尚女裝、醫療美容、綠色嬰童分別為其貢獻了45.99%、28.25%、23.63%的營業收入,目前其旗下醫療美容機構已經達到20家,並覆蓋了“米蘭柏羽”、“高一生”兩大高端醫美品牌,以及一個輕醫美連鎖品牌“晶膚醫美”。
公開資料顯示,計劃減持的申炳雲是公司實控人申東日的父親,後者一手創立了朗姿股份,與妹妹申今花作為實控人,分別持有公司47.82%、6.76%股份。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作為公司發起人股東的申炳雲位列公司第三大股東,持股1987.69萬股,佔比4.49%。
以6月7日的跌停價57.29元/股計算,朗姿股份市值自去年年初的股價最低點,至今已經增加了223億元。這也意味着,申家父子(女)3人的財富不到一年半就增長了130多億元。此次如若頂格減持,即使按照回調後的最新股價,申炳雲套現金額也超過11億元。
高位套現已經是事實,但對於申炳雲減持的理由,按照朗姿股份在公吿中的説法,申炳雲年事已高,本次減持是其本人“生活安排和資產規劃的需要”。“申炳雲先生雖未在公司任職,但一直關心公司的長期發展,並且堅定地看好公司未來發展的前景,尤其對公司醫美業務的發展充滿信心。”但一邊是“充滿信心”,一邊則是“先走為敬”,想必公司6萬多股東也心情複雜。
6月7日盤後,朗姿股份又發佈了一份公吿:副總經理潘林豔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副總經理兼朗姿事業部總經理職務,辭職後將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而從財報信息來看,潘林豔此次任期本應在2022年12月到期,去年拿到了47.74萬元的年薪。
但週一醫美概念股的集體大跌,也不止是朗姿股份的原因。正如前述股民所言,沒有人不喜歡高位套現。
6月4日晚間,華熙生物公吿稱,持股4.99%的股東贏瑞物源擬通過集中競價方式減持不超過480萬股股份,佔總股本的1%。6月6日,哈三聯公吿了董事、副總經理、董祕趙慶福的股份減持計劃,預計減持約31萬股,減持比例0.0987%。
作為“玻尿酸三劍客”之一,華熙生物從上市之初就頭頂巨大的光環,與更早上市的昊海生科一起在醫美板塊搶盡風頭,成為公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青睞的龍頭標的,興全基金、中歐基金、鵬華基金、交銀施羅德基金等紛紛參與調研、搶籌佈局。
在這波醫美抱團行情中,還有一個新晉主角愛美客。這隻因為高毛利率被稱為“女人的茅台”的次新股,於去年9月上市,在今年2月18日就“不負眾望”地晉升為A股的第三隻千元股,股價最高觸及1331.02元/股。
截至去年年末,華熙生物、昊海生科、愛美客分別有111家、39家、2259家基金持倉,但今年一季度這組數據變為19家、1家、84家,在公司前十大股東中的佔比也明顯下降。
機構的分歧已經非常明顯。在高峯之前,私募大佬葛衞東、高毅資產馮柳都早早做了佈局,高毅資產鄧曉峯甚至公開“悔過”,自稱因為研究能力跟不上,錯過了醫美行業。
但不同的是,儘管朗姿股份同樣踩着醫美風口實現了10倍漲幅,背後的“推手”卻不是機構。資本市場的老股民都知道A股的輪動規律:“一線藍籌股啟動、二線藍籌拉昇、三線垃圾股雞犬升天”。每一次概念炒作,幾乎都有類似的規律出現,而二三線股票的拉昇不是靠機構,而是遊資和散户。從朗姿股份的龍虎榜上可以看到,一些知名遊資席位常常出沒,但在股東名單中卻少見基金的身影。
而為了蹭上醫美概念,還有不少公司在想方設法收割“韭菜”,手段有收購、改行,或者在投資者互動平台放出“消息”。
從朗姿股份的財報來看,公司繼去年業績大漲之後,今年一季度淨利潤再次暴增12倍,但總額只有3520.55萬元。去年全年,醫療美容為其貢獻了28.98%的利潤,毛利率約為54.34%。但這其中,非手術類的醫療美容佔了近7成,毛利率卻比手術類低了20多個百分點。
另一隻被爆炒的奧園美谷本是一家房地產商,卻立志要做“美麗健康產業的材料商、科技商”;因為功能性護膚爆火的貝泰妮如今又成了“三胎概念股”。
這些“伎倆”,相比起醫美龍頭動輒80%、90%的毛利率來沒什麼説服力,但無奈龍頭已經太貴,總有人願意為此買單。
從機構抱團,迅速轉折到股東套現,醫美作為一個當初幾乎人人追捧的賽道,難道股市行情就這麼“短命”?一位基金經理對記者表示,醫美確實是個“長坡厚雪”的賽道,現在也處在百花齊放的局面,但目前的估值還不好做評價。
從不少券商的觀點也可以看出,儘管市場對醫美估值的分歧逐漸加大,但“追捧”的聲音仍佔多數。
信達證券在最新的研報中明確提出:“供需兩旺背景下,我們將迎來一個醫美的黃金時代。”去年醫美行業的市場規模約為1500億元,而此前5年的複合增速約為24%,但按照2018年的數據,中國的醫美滲透率相比日、美、韓等發達醫療美容市場,還有2-6倍的提升空間。
日前,新氧科技董事及首席財務官于敏在2021雪球金牌投資策略會上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國內醫美市場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分化,一線城市偏愛緊緻抗衰,新一線偏愛吸脂,二線城市偏愛眼鼻手術,而三四線城市更喜歡除皺瘦臉。在受疫情影響的2020年,以皮膚美容為主的非手術消費還逆勢飛漲,成為2020年拉動醫美消費的核心力量。
進入2021年,醫美消費需求快速復甦,各家上市公司的業績也出現了明顯增速。于敏透露,今年1-2月醫美消費規模已經達到了去年的4倍水平。
但這也強化了資本市場上的“投機”行為。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很多醫美股已經出現股價透支,甚至出現了泡沫化,而如此快速地堆積泡沫,崩盤時買單的還是散户。
而如今,醫美股的第一場“風暴”已然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