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瑜 于娜
來源:華夏時報
近日,因“新冠疫苗藥瓶”概念被爆炒的正川股份發佈業績快報,預吿2020年營收和淨利潤雙雙下滑。這是正川股份連續第二年出現營收利潤雙降的局面。
作為國內最大的管制玻璃藥瓶生產企業,正川股份被投資者認為是新冠疫苗量產後的主要受益者,其股價在2020年一度翻了8倍。
但隨着公司實際控制人的連續減持,以及全年業績的呈現,其真實的經營情況逐漸顯露。並且,截至1月19日收盤,該公司股價報收62.5元每股,已經從去年高點108元每股跌了超過40%。
至此,盈利前景被投資者寄予厚望的正川股份,帶給投資者的會是失望嗎?
2020年12月國產新冠疫苗的陸續上市,單是國藥集團12月就預計生產1億劑左右。
但曾被投資者認為將靠“賣瓶子”受益的正川股份,業績並沒有隨着疫苗產能釋放而獲得相應增長。
1月11日,正川股份發佈業績快報,預吿2020年營收5.02億元,同比下滑3.6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5322.51萬元,同比下滑12.83%。
據瞭解,正川股份是國內管制瓶龍頭企業,其管制瓶年產能可達70億支。而佔據國內藥瓶市場第一位的山東藥玻,雖然佔據70%市場分,但產品以模製瓶為主,管制瓶年產能在12-14億支。
疫苗專家陶黎納表示:“醫用玻璃瓶所用的材質主要為鈉鈣玻璃和硼硅玻璃兩種。硼硅玻璃中的中硼硅玻璃,兼具良好的化學穩定性和温度適應性,在發達國家早已普及用於製作血液製劑、疫苗等藥品。而按制瓶工藝,又可分成相對精密的管制瓶和較簡單的模製瓶、棕色瓶等。”
自2020新冠疫情暴發後,疫苗概念股快速上漲。正川股份作為潛在“賣瓶子”的最大玩家,股價漲幅甚至一度超過疫苗生產企業:正川股份的股價,自2020年2月從最低的13.46元/股,連續漲至8月份最高的108元/股,漲幅翻了8倍。
不過,正川股份的中硼硅玻璃生產線還處於試爐階段,正式投產的時間尚無定論。如果單看現實,正川股份的業績表現頗為慘淡。
對於2020年業績下滑的原因,正川股份在預報公吿中表示主要是受疫情影響,醫院就診患者大幅減少,醫藥消費大幅下降所致。但翻看前期財報不難發現,正川股份業績下滑不是單純受大環境影響所致。
2020年前三季度,正川股份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分別同比下滑8.74%和12.29%;而其主要競爭對手山東藥玻同期營收和淨利潤卻同比上漲7.19%和21.46%。
事實上,正川股份經營疲態早有顯露:2019年正川股份營業總收入5.2億,同比下降12.5%;歸母淨利潤6105.7萬,同比下降26.2%。同年12月,正川股份因虛增研發費用而遭受證監會處罰。
孱弱的業績或許難以長久支撐正川股份的高股價,但利好預期或許可以。
2020年7月30日,正川股份發佈公吿,計劃發行4.05億元可轉債,用於中硼硅藥用玻璃生產項目和研究項目。其中中硼硅生產項目預計建設期為24個月,項目達產後可形成年產13億支中硼硅玻璃瓶生產能力,實現該類產品的進口替代。
公吿一出股價連續3個交易日漲停,並創下108元/股的歷史新高。
同年8月19日,正川股份半年報出爐:營收同比下滑4.46%,淨利潤同比上升9.22%,扣非淨利潤同比下降3.7%。同時,正川股份還釋放了一個積極信號:公司上半年引進的中硼玻璃窯爐預計於2020年下半年投產,有望實現進口替代。
產能擴張進一步增加了正川股份的吸引力。在釋放利好的同時,公司實際控制人選擇高位減持。
同年8月,正川股份董事長鄧勇的兩位一致行動人鄧紅、鄧步莉大比例減持公司股票。根據公吿,兩位股東在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減持786萬股,佔正川股份總股份5.2%。
記者查閲上市公司資料及天眼查股權穿透發現,鄧勇及其一致行動人以個人和公司持股的方式,掌握着正川股份70%以上的股份,是公司實際控制人。
因此減持公吿一出,正川股份的股價旋即下跌:隨後兩個月時間裏從最高的108元/股下跌至46元/股,跌幅高達57%。同年12月25日,正川股份公吿鄧紅已經減持過半。而另一位股東鄧步莉已減持完畢。
就在宣佈股東減持進度的當月,正川股份還公吿提示了另一項“風險”:公司一座中硼玻璃管產品窯爐於10月末點火試生產。但即使正式量產,產量也相對有限,且未來能否用於疫苗也存在不確定性。
如果少了“新冠疫苗瓶”概念支撐,正川股份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必將有所褪色。不過13億支中硼硅管制瓶產能無疑將強化公司在行業細分領域的領先地位,未來正川股份和山東藥玻在該領域競爭勢必加劇。本報記者就產能問題聯繫正川股份董祕辦,截至發稿未收到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