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海底撈:域外資本的狂歡,中國財富的黑洞?
格隆匯 10-14 20:10

作者 | 李富廣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www.gogudata.com)

國也是一個家,是土地上所有人吃飯的大鍋。

於這口鍋而言,李嘉誠跑了並不可怕。因為他的錢多數本就是在海外賺的,他的多數財富也本就在海外。於一個國家而言,真正可怕的,是把故事、信貸、負債、問題統統都留在境內,人卻在境外,拿把長勺子,把鍋裏的東西源源不斷撈出去。

1

什麼才是割韭菜的最優雅方式

上週,涉案70多人的中國特大A股“殺豬盤”覆滅的新聞再次把這個奇葩的黑色產業曝光媒體的聚光燈下。

所謂“殺豬盤”,是指通過忽悠散户接盤目標股票,再在某時刻突然瞬間砸盤一次性完成出貨,散户因為來不及反應,往往不能及時出逃,最終慘遭收割的騙局。

這種殺豬盤,一般殺的是股市裏那些喜歡小道消息的最底層散户。

在港股,有一種割韭菜方式比A股的殺豬盤要恐怖一百倍。

9月25日,港股偉源控股午盤一開市突現閃崩,5分鐘內股價極速暴跌超90%,本來不大的盤子一下子就蒸發近40億港元,收盤市值僅剩下一點渣渣。

先持續快速拉高——再更快速暴力收割——這隻股票完美演繹了這兩年在港股市場裏一些妖股很流行的玩法,在股民們還沉浸在賬户盈利飆升的夢幻快感中時,瞬間實現收割,甚至不給一點點反應時間。

偉源控股是一家來自新加坡的工程建築商。這些年頭從新加坡過來港股上市的公司不少都屬於這個行業。2019年以來共計有16個新加坡企業赴港上市,一半都是建築相關行業,然後多數也熱衷這種收割。

所以香港股市有句經典的戲謔説法:新加坡人來香港(股市),不帶錢包,只帶鐮刀。

尤其這兩年,來自新加坡的上市公司在割韭菜這方面的動作尤其顯得“扎眼”。

類似偉源控股的,還有優源控股(1343)、冠轈控股(01872)、星亞控股(8293)、新加坡美食控股(8496)、GT STEEL GROUP(8402)等一大堆,都是在這兩年裏突然驚人暴跌的新加坡妖股,如今都已經成為無人問津的垃圾了。

這類割韭菜方式,模式的技術含量比上面的殺豬盤高了一丟,也狠了不少,專殺喜歡追漲的所謂技術派。

但説實話,這些小妖股,仍屬雞鳴狗盜之徒,一開始就只盯着散户口袋裏那幾塊錢,設定目標太小,連故事都懶得講一個,才上市沒多久韭菜還沒發芽多少就直接開挖,能有什麼大收穫?辛辛苦苦把股價倒騰上去,到頭來還是頂多撈那麼三兩個小目標,就是個勞碌命。還惹得天怒人怨,散户各種抱怨不説,官府也會時不時盯過來。

風險收益比太低,簡直不是做金融的。

只能説這些外來和尚,還是眼界太低,格局太小,一看就不是做大事的,讓人瞧不起。

那,有沒有什麼收割方法,可以優哉遊哉,不停割,割大的。割完了,散户不僅不抱怨,甚至還沉迷賬面財富,齊聲誇讚,官府也不會盯上門來。最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有的。

吃火鍋。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

如果有,那就兩頓! 

2

行業創新 VS 講故事

孰輕孰重?

我小時候最喜歡看一本小雜誌《故事會》,我會看得如痴如醉。後來高考,我把那些年看故事積累的情節,都揉進了作文裏,結果我的高考作文得了滿分。

所以,從很小時候,我就懂了一個道理:會講故事,是能幫你迎來人生高光時刻的——等我進入證券行業,我更深刻理解了講故事與make money之間的直接關係。

如果你告訴顧客,鍋裏撈的是毛肚,是鴨血,這是火鍋。你是隔壁老王,在起早貪黑,掙幾個辛苦錢。

如果你告訴顧客,鍋裏撈的是寂寞,是人生,這是故事。恭喜你,你是一個藝術家,並極可能成為柬埔寨或者新加坡首富。

無論哪個市場,機構也罷,散户也好,最愛聽的,除了不知真假難辨的小道消息外,還有就是聽上市公司講故事。

一隻股票的估值有多高,往往很大程度上不是依據過去的業績表現,而是出於對未來的預期。於是,只要你的故事越性感,越圓滿,越能讓人相信,你公司的估值溢價就會越高。

在這方面,A股市場裏盛產各種腦洞概念、神仙玩法,盛名全球。中國神X遍地走,漲停三連多如狗,也早已見慣不慣。

港股市場本不興這套玩法。但隨着香港玩殼的老一輩革命家逐漸退隱落幕,以及深港通、滬港通的聯通,港股玩法越來越偏向A股化,甚至青出於藍。

多數A股,往往只是熱衷蹭短期概念,撒些小慌,説些應景式的、很快就容易被證偽的短期故事,普遍盯的也就是三兩個小目標。

如果盯的是幾百、乃至幾千個小目標呢?

兩個原則。

Rule 1,講大故事,或者,撒彌天大謊。

大故事,才能支撐高估值,才能無法短期證偽。彌天大謊,才更具有可信的力量。民眾在大謊和小謊之間,更容易成為前者的俘虜。因為民眾自己時常在小事上説小謊,而不好意思編造大謊。他們從來沒有設想編造大的謊言,因而認為別人也不可能厚顏無恥地歪曲事實。

Rule 2,混雜部分真相的故事(説謊),比直接説真相,或者説謊,更有效。

建一個宏大的概念,講一個相對長期一點(短期不易證偽)的大故事,再配合資金把市值做上去,然後才坐下來優哉遊哉地套現財富,這才是做大事應有的優雅方式。

海底撈無疑既是一個實幹家,革新和引領了餐飲行業的商業模式創新,更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顛覆了大眾對中式餐飲的根本認知。

全市場有個共識:中式餐飲做大,有兩個不可逾越的檻,一是標準化,二是服務的一致性。

中式餐飲的標準化太難了。標準化沒做好,餐飲擴張幾乎是找死。事實上,在海底撈之前,港股裏也曾經上過許多明星般的餐飲企業,比如小南國,比如翠華等。它們曾經也受到過資本市場的追捧,但最終統統凋零,無一例外。

然後海底撈來了,帶着一個非常完美的標準化故事——火鍋。

火鍋的基礎味道由底料奠定,再由消費者自由選擇調味料來滿足不同的口味需求。底料和調味料都有統一的配方,可以統一生產,統一配送,這就最大限度保證了每一家門店的口味都是一致的。食材也無需大廚來烹飪,這就甩掉了中式餐飲店最主要的人力成本之一——廚師的成本,同時也甩掉了廚師較難複製的標準化難題。

但,故事走到這裏,標準化還只走了一半。

這只是解決了產品的標準化。餐飲是一個服務行業,但餐飲業的員工工資一般不高,職業發展也有限,所以員工流失率很高,從而造成餐飲店的服務一致性難保障。縱使產品一樣,服務走樣了,消費者的體驗也就完全兩樣了。

海底撈最牛逼的就是,把這個故事也講圓滿了。

大故事,換來的是600倍的高估值與超過三千億的市值:

哪怕上半年新冠疫情的衝擊一度導致全球消費經濟陷入大蕭條,海底撈也面臨幾個月門可羅雀,導致半年報業績大虧超9個億。然鵝,這並沒有影響海底撈的股價持續創出新高,二季度以來股價累計翻了一倍。

很明顯,宏大的故事框架,在估值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以,(故事)問題的關鍵,還是回到了:

中國究竟有沒有那麼多的地方,讓海底撈無限開店,且每家店開出後的坪效,依然得以維持?

答案是不能(請參閲格隆匯作者冥王星的前期文章《到底要什麼樣的美妙故事,才能撐得起海底撈神話?

又如何?

So what?

反正短期不會證偽。

長期?長期你可能早死了。

而我,或在太平洋某個島上曬太陽。

3

激流“勇”退,還是國民財富黑洞?

如果只是你少我多,其實也無妨。反正肉爛在一個鍋裏。

如果不是呢?

信息顯示,才49歲的海底撈老闆張勇卻開始考慮退休的事了。

今年4月27日,張勇發佈公司內部郵件,宣佈採納未來10年至15年的接班人選拔計劃,同時自己也將在選出接班人後完成退休。 

緊接着1周之後,張勇夫婦及施永宏夫婦就分別拋售小部分股權,各自套現了7.8億港元。

這不是個小數字,但只佔當下海底撈市值的很小一部分。2020年的海底撈的中報披露,創始人張勇夫婦持有海底撈68.16%股權,施永宏持有15.95%。按現在的估值算,張勇夫婦身家超過了2000億。

如果是其他市值才幾十億的餐飲股這麼搞法,那肯定非砸個大坑不可。但已經三千億市值的海底撈的大股東卻能在輕描淡寫間,十多億的財富輕鬆入袋,帶入坡國,不泛起一點兒漣漪。

別人是霸王硬上弓,把股價強拉高出貨,然後往下砸收割。海底撈不同,它是先搭宏大的架子,講最美妙的故事,文火快燉,把盤子悄悄做大,再做大,再一點點悄然套現,波瀾不驚,春夢無痕。

除了減持計劃,大股東還有更大的“陽”謀。

海底撈已經換成了外資的洋身份,大股東張勇在2016年時就移民新加坡把自己變成了國際友人。在3月份疫情最嚴峻的時候,海底撈為了轉移成本壓力宣佈菜品漲價,引發全國熱議,有很多人為其站隊聲援,説作為國民火鍋,做這麼大不容易,要相互理解共渡難關,殊不知大股東其實早就是純粹的國外老闆、國外公司。

海底撈大股東移民新加坡的打算與佈局,遠早於其獲得新加坡國籍。

據新加坡的移民有關規定,投資移民申請者須先在新加坡境內註冊公司,且有關項目至少經營5年,投資額度在150萬新幣以上,方能達成移民條件。

為了迎合新加坡的移民政策,早在2011年海底撈大股東開始在新加坡註冊公司,次年海底撈首家海外店落地新加坡,此後在新加坡陸續又開了12家,經過滿5年的經營,2016年大股東就立即變更了國籍,並於海底撈上市的前一年,在新加坡買下了價值1.38億人民幣的頂級豪宅。

系列動作並未結束。

除了移民,海底撈在上市前,張勇、舒萍夫婦就把所持海底撈公司的全部股份62.70%全部通過“離岸家族信託+BVI公司”的方式設立了海外家族信託,把這些在國內“撈”到的鉅額財富提前納入了英美普通法系(離岸信託)的保護之下,並最終流去了新加坡。

為何做離岸家族信託?

首先,離岸信託獨具資產破產保護機制,信託資產一旦成立,就從委託人、受託人、受益人的財產中分割出來,成為一筆獨立運作的資產,它不能被抵債、清算和破產。從而實現資產的法律所有權的轉移和有效保護,而不受婚姻變故、債權人追索等情況影響。

其次,巨大的税收逃避。

由於國內相關規定,對於信託受益分配不是中國税收居民個人,無需繳納信託分配收益全額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税,其非本國註冊地的BVI公司賺取的收入,也無需繳納中國税收。

移民——做離岸信託——海外上市,這一環環相扣的整套連環動作做完後,接下來,如果是你,你會做什麼?

是的,聰明如你,立即,馬上,去訂造一批包裝精美的《故事會》,説一個超級宏大的美妙故事,分發給那塊叫中國的土地上的所有文學愛好者,號召大家一起搭建一個高高聳立的“巴比倫之塔”。

600倍PE。

然後,一點一點,歲月靜好,波瀾不驚地減持,改善生活。

所以,不難理解,海底撈自2018年12月被納入港股通後,其股價就開始持續異常大幅拉昇?

2019年三季度起,港股市場在各種風險事件下持續震盪明顯,但海底撈卻開始獲得源源不斷的南下資金關注,港股通資金從持有海底撈1%的股份被逐步拉高至3%——對於股權超高度集中的海底撈來説,這比例雖還不算大,但足以對股價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推動效果。

故事講好了,估值才能去往600倍。估值去到600倍,市值才能大到每次套現十多億,也引不起任何警覺。

也唯有市值堆砌得足夠高了,哪怕最後故事結束,嘩啦崩盤,只要變現了其中一部分,足矣。

讓我們把事情做個更簡單化的印象梳理:一個外國友人+一家海外上市的外資公司,不遠萬里,來到大陸,舉債瘋狂擴張,把公司市值推到雲端,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

我們知道,無論A股港股,有那麼一大批短短几年內不斷通過各種手段融資加槓桿的方式,去縱橫併購、或業務複製擴張迅速把上市公司做成超級大白馬,市值巨無霸。然後股權質押套現、異常大比例分紅套現、海外資產併購、重大關聯交易等各種方式實現資產轉移。

這種方式,雖然企業也是做大做強了,股東也實現了賬面財富增值了,但上市公司的風險性卻被放大了無數倍。

把賺到的利潤大筆分光,把公司的核心資產折騰空,留下的卻是巨大的債務槓桿、不確定性,以及無數一時無法被看穿的坑和雷,這是不少上市公司的真實寫照。

這些公司,無需點名,大家都知道典型的有哪些。

尤其是對於那些公司實控人在海外(或外籍身份)、公司主體是外資、而融資、負債、營收都在中國國內、利潤卻不斷流向海外的外資公司,它們的資本盛宴,難道不是一個國家的財富黑洞?

4

結語

對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來説,海底撈大股東的套現也好,即便是轉移資產到海外也好罷,都是合乎於法理的。

但,如果故事講不下去了,樓塌了呢?

埋葬的是誰?損失的,又是誰家的財富?

誠然,成立家族信託辦公室的富豪不在少數,港股裏面幾乎90%都是BVI、百慕大、塞舌爾……但問題歸結回來,海底撈,不是互聯網企業,也不是科技企業;它,只是一家火鍋連鎖店。

這就存在一個巨大的悖論閉環:

如果它不賺錢600倍PE誰來買單如果它賺錢,自己被窩裏數錢多好,幹嘛拿出來go public

退一步講,即便它又賺錢又樂善好施,喜歡跟小股東分錢,例如貴州茅台。那麼,這種公司在A股上市,有茅台海天伊利格力美的作伴,難道不香嗎?為什麼創始人要移民新加坡?然後殺個回馬槍上香港上市?

再退一萬步講,創始人創業成功、功成名就、想換個國籍換個身份,享受生活,沒問題!那麼,正常的順序應該是,公司上市,套現財富自由,移民海外。但海底撈確實反過來,也就是説,在創始人已經移民成功之後,反過頭來把公司拿回到香港來上市?

再退十萬步講,為什麼在公司香港上市、納入港股通、南下資金大局接盤、估值炒到600倍之後的當下,創始人(大股東)開始套現?

也許,海底撈真的不是騙局,一切都只是那麼巧合;但這一切,已經構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的資本局的所有因素!

最後,我想鄭重提醒的是,無論是資本市場監管層,還是政府部門,都應該意識到:江山是自己的。我們歡迎任何外國友人到中國賺錢,喝酒,吃火鍋,交朋結友,但卻決不能允許他們砸鍋。

我們吃飯的鍋,也只有一口。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