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逃離台積電?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半導體行業觀察 作者: 邵逸琦

2014年6月,台積電為了加快10nm研發速度,啟動了一項“夜鷹計劃”。

具體而言就是組織一羣專門值小夜班或大夜班的研發工程師,讓技術研發可以24小時不間斷進行,由他們所組成的小組,就被稱為“夜鷹部隊”。

這項計劃,在當時中國台灣業界引起了很大爭論,台積電雖然開出了不錯的待遇,即底薪加30%和分紅加50%,但研發工程師本來加班就多,現在還要搞兩班倒,一搞就是兩年,即便是擁有四萬多名員工的台積電,也花了不少功夫才湊齊了這支300餘人的部隊。

爆肝,是當時外界對夜鷹部隊最直接深刻的印象。

台媒在當時拿出數據,中國台灣地區的勞工工時整體已經偏高,年工作時數高達2,174小時。最有意思的是,2011年有雜誌刊登了一篇台積電不加班的報道,裏面指出,因為張忠謀的推動,台積電員工一週平均工時逐漸降低為五十小時,員工贏回了生活,公司贏得了更多的人才及競爭力,一片欣欣向榮之景。

“五十幾年來,無論是擔任基層工程師,還是總經理、董事長,我的工作時間,一星期幾乎不超過五十小時,”張忠謀認為,“一個人每天工作這麼長的時間,你能相信他最後幾個鐘頭做事的品質嗎?”

一邊是對外大肆宣傳的五十小時工作制,另一邊卻是兩年兩班倒的研發部門,這樣一道矛盾的風景線就如此堂而皇之地掛出來,美其名曰,台灣科技產業最懂得彈性及創新(Flexibility&Innovative),能在人力資源上發揮出最具創意的運用模式,不免有一些諷刺意味。

年輕人的圍城

去掉夜鷹部隊的額外薪水,台積電的薪酬也可以用豐厚來形容。

台積電一位入職一年的女性員工涉及到債務糾紛,法院要求台積電公佈了她的薪資水平,數據顯示,這名女員工在台積電工作的1年時間中,算上加班費在內月薪最高可達7萬新台幣,還有每季度的獎金4.2萬新台幣,算下來一年12個月的平均薪資可達5.7萬新台幣,約合1.3萬元人民幣。

而這不過是一位新人罷了,足以見得台積電員工遠超中位數的薪資。

台積電自己也在2021年財報中指出,截至2020年底,台積電新進碩士畢業工程師的平均整體薪酬,包括12個月本薪、2個月年終獎金、現金獎金及酬勞,整體薪酬高於180萬元新台幣,約合人民幣41.9萬元。;而直接員工平均整體薪酬則高於100萬元新台幣,每月平均收入為台灣基本工資的4倍。

不過台積電恍如一座圍城,外面的人還想進去,裏面的人紛紛逃離,這在紐約時報的一篇採訪報道中充分體現。

據報道,31歲的羅亞爾·李,在台積電當了五年的工程師,最終放棄了這份年薪10.5萬美元的工作,原因就是高壓的工作環境,當台積電設備因為計算機病毒而癱瘓時,他曾連續工作了48小時,只為了第一時間解決問題,不分晝夜地接聽電話,甚至讓他開始害怕聽到手機鈴聲。

2021年之後,他離開了台積電,選擇了一家美國企業擔任網站工程師,天價年薪或許是一個令人羨慕的數字,但沒能留住他。

“現在年輕人沒那麼願意在代工廠裏辛苦勞作了,”他在採訪裏表示,“(半導體)已經不是以前那麼風光的時代了。”

非一線的工程師也沒好到那裏去。同一篇報道指出,30歲的弗蘭克·林作為台積電的產品工程師和芯片設計師,他的工作壓力比起那些每天奔忙在一線的員工來説要小不少,但依然備感煎熬,擁有中國台灣最負盛名的大學之一碩士學位的他,卻沒有被賦予重任,每天重複着機械的工作,最終因為乏味和沒有成就感而離開了台積電。

“錢一直變多,然後生活就這樣嗎?”他記得自己上班時經常坐在陽光明媚的辦公室茶水間裏這樣想。在台積電工作不到三年,他就自立門户,成為了一名獨立的財務顧問。“現在外面的世界選擇太多了,而且大家會很追求自己——就是因為説大家會想為自己工作的這種感覺,”他説。

圍城之外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雖然依舊有不少人人因高薪而選擇台積電這樣的晶圓代工廠,但這部分人正在逐年遞減。

根據台媒報道,2022年中國台灣的高中畢業生首次少於大學招生員額,缺額達1萬4000人,台積電四處搶人,大四實習月薪調高為3.8萬新台幣,連下游業者也跟着調到3.6萬新台幣。

大學老師們感歎萬千:台灣年輕人到底怎麼了?明明半導體有5至10年好光景,薪資水平也是最高的,學生就是不想讀與半導體相關的電機、電子、機械等科系,導致今年泛電機系的缺額暴增,招不到學生,只能加碼栽培“外籍生”以救援。

龍華科大招生處處長接受採訪時,也不諱言認為,多數學生聽到物理、數學、化學就害怕,不想讀理工科系,現在很多家長只生一兩個,也怕兒女受苦,即便薪水高,也擔心輪班影響健康,都偏愛“坐辦公室吹冷氣”的工作。

他表示,對年輕人而言,沒有什麼比“自由”更可貴的了,有學生大學畢業後,就跑去當外賣員,“每個月認真一點,收入9萬新台幣不是問題,主要是自由自在,想送就送,想休息就休息。”

明明很缺人,薪資頗誘人,仍找不到足夠人才,這就是大部分台灣半導體廠所面臨的困境,2022年中國台灣新生兒人數僅13萬8986人,是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新低,也是中國台灣第三年人口負增長,在這個出生率逐年走低的老齡化社會,還有多少人願意去做勞苦功低的工程師,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領先”的文化

2016年底,台積電的夜鷹計劃初獲成功,終於攻克10nm節點的它長舒了一口氣,但卻沒有完全放鬆下來,10nm之後還有7nm,7nm之後還有5nm……夜鷹部隊沒有原地解散,而是化整為零,變成了常駐制度。

一位台積電工程師在採訪時也談到了兩班倒的問題,他表示,台積電員工尤其是R&D(研發部門,超時工作情況很嚴重,幾年前,董事長喊出一週工時50小時的目標,而R&D的工作形態很難達到目標,所以夜鷹計劃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讓R&D的工時合理化和制度化,但主要還是為了要讓R&D的部分工作能延續得更順暢。

他舉了一個例子,一位設備工程師今天已經工作十幾小時,很累了,但實驗就是還沒跑完,怎麼辦?所以希望將部分工作交接給大夜班,通過接力來完成工作,即便是這樣,由於不同研發工作的差異性,加班依舊嚴重。

這位工程師後來與英特爾上班的美國人交流,看着台積電的生意愈來愈好,美國人問他,“你覺得台積電和我們最大的差別是什麼?”他開玩笑回答,“你們睡覺睡太多了。”

雖然只是玩笑話,但也透露出了台積電能超越英特爾三星,在先進製程上獨步於天下的祕訣,一樣是高壓的產業,英特爾是在相對放鬆的環境中做高壓的工作,但台積電,是在高壓的環境做高壓的工作,這位工程師承認,台積電的工作環境設計得相當封閉,轉的速度又很快,所以感覺壓力又更大,外加公司階層太多,對於普通工程師來説,可能會議上一句話明天要交,就需要他連軸通宵做準備。

從外面來看,台積電創造了許多價值,包括工作崗位與GDP,被高高捧起成為“護島神山”,但一旦進入到圍城內部,就會發現這都是工程師夜以繼日一點點堆出來的。

如此想來,年輕人不愛去台積電,逃離台積電的原因呼之欲出,作為一家數萬人的企業,每個年輕工程師不過是一顆螺絲釘甚至是上面的螺紋,只是計劃當中非常渺小的一部分,關注業界新聞的可能覺得他們在從事了不起的工作,但對於底層工程師來説,自己只是在幹一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苦活累活。

2021年7月,一篇論壇上的帖子再次把台積電的輪流夜班制度推上了風口浪尖,自稱為台積電設備工程師的作者發文表示,當初進台積電就知道外面風評有好有壞,拿到Offer就知道部門是「屎缺」,但當時他認為「大夜小夜輪班假日值班哪有什麼?勞基法一個月46小時,怎麼可能現在還有不按照勞基法的公司?」而且面試的主管還吿訴他,4到6周輪值一次大夜,每個月還有兩個完整的假日,讓他評估,進去埋頭苦幹可以提早財富自由,「那就先辛苦幾年吧!」

結果進去後才發現外界傳言非虛,早晚交接一次就要1小時半到2小時,而且每天被上級「情緒勒索」、大罵,「摔東西、破壞東西也是經常有的事情」;然後每天有重複忙不完的爛機等着處理、維修,「KPI(關鍵績效指標)追殺,老闆追殺,報吿追殺,各種追殺!」偶爾還要開會,常常忙到焦頭爛額,事情總是忙不完又會有新的事情。

更要命的當然是輪班,他表示,大夜一個月輪兩次,輪到真的受不了,只有體重拼命瘦,「所以想要減肥來TSMC就對了」。至於當初説每個月有兩個完整的假日,因為新人來都待不住,老人覺得不妙都跑去別的廠,只剩下一個完整的假日。

這位工程師坦言,與這種累活相襯的當然是高工資,「只要你能待下去,絕對可以讓你財富自由」,當初學長説「沒有狗的基因的話就待不久,奴性不夠高也待不久」,此刻的他終於大徹大悟,「所以我已經在計劃怎麼當人了」。

在2016年接受台媒採訪時,張忠謀更是語出驚人:“勞資糾紛是我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美國的科技公司是沒有工會的,Google、亞馬遜、臉書、微軟,都沒有工會,英特爾跟德儀也沒有工會。”

他表示,這些科技公司為什麼能夠成功,沒有工會是一個大原因。一個公司要成功,是大家要全心合力,你有了這個勞資對立,就很不好。也許對勞工會有一個暫時的好處,升到高一點的工資、低一點的工時,可是長期下來,對勞工不好,對整個社會也是不好。

他這種觀點可能來自於英特爾的聯合創始人羅伯特·諾伊斯,這位集成電路發明者曾經説過:"保持非工會性質對我們大多數公司的生存至關重要。如果我們有工會公司的工作規則,我們都會倒閉。"

逃離台積電?

半導體從來不缺少神話,從最初集成電路誕生,到英特爾微處理器,到日韓DRAM產業,再到台積電晶圓代工,我們早已習慣於幾個如雷貫耳的大名,肖克利、基爾比、諾伊斯、摩爾、格羅夫、張忠謀……將如今輝煌的產業掛於他們的名下,欣賞他們的傳奇經歷。

在這些故事背後,製造芯片的核心——晶圓廠,也經歷了一番跌宕起伏的遷移過程,從在地生產,到離岸外包,如今在中國台灣這樣一個小島上,密密麻麻排布着一百多家晶圓廠,而台積電自然就是其中翹楚,四家12英寸晶圓廠,獨步於全球。

為什麼台積電和中國台灣晶圓代工能取得成功,不止有當年工研院的相助和張忠謀自己的長遠目光,還有一羣從90年代持續付出至今的工程師,跨越三十餘年的時間,服務了世界上絕大部分叫得出名姓的芯片廠商,奠定了台積電成功的基礎。

張忠謀甚至曾經説過説,當台積電半夜叫員工加班時,他們的太太也不會反對,繼續睡覺。

但現在,有報道指出,年輕人開始離開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廠的員工也發出了質疑:由於高壓、加班和服從文化等因素,Glassdoor(一家員工匿名評價公司的平台)上台積電美國業務91條評論中,推薦度僅為27%,相比之下,英特爾的推薦度為 85%,且評論多達數萬條。

早在1999年台積電工程師就發表過一篇轟動網絡的文章——《晶圓代工: 扼殺創意的元兇》,在一片關於台灣電子業過去和未來遠景歌功頌德的聲音裏,揭露了晶圓代工並非像大家想象中那樣美好,普通工程師只能幹些沒創意的苦活累活。

二十多年時間過去,台積電依舊我行我素,只是人口紅利終有竟時,當工程師如柴火般燃盡之時,我們真的想好這個產業的退路了嗎?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