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又是醫療產業鏈全線爆發的一天,A股方面,CRO概念股、醫療服務、減肥藥、創新藥板塊聯袂上攻。其中博騰股份、德展健康、九洲藥業、藥明康德分別升17.28%、9.93%、8.85%、7.66%
資金板塊流向來看,主力資金大幅淨流入創新藥、生物醫藥的規模分別為33.47億元、30.73億元。
ETF方面,創業新藥主題的ETF全線飄紅,其中廣發基金港股創新藥ETF、西藏東財基金創新藥ETF滬港深、工銀瑞信基金創新藥產業ETF分別升3.52%、3.36%、3.19%。
拉長時間線來看會發現創新藥主題ETF已經連續一個月開啟反華寶基金醫藥ETF份額上週減少3.7億份,上上週減少7.5億份。攻的態勢,累計升幅位於10%的區間。而且資金已經開始趁反彈減持一部分醫療ETF。
目前市面上有多隻創新藥主題的ETF,規模最大的兩隻ETF產品分別是銀華基金創新藥ETF和廣發基金港股創新藥ETF,最新規模分別為84.42億元和40.04億元。其中前者跟蹤的指數是中證創新藥產業指數,後者跟蹤中證香港創新藥港幣指數,屬於QDII基金。
更值得關注的是,常山藥業、翰宇藥業、聖諾生物、諾泰生物、華東醫藥等減肥藥“牛股”的股東名單中,出現了多位知名基金經理管理的公募產品身影。
以聖諾生物為例,半年報顯示,截至二季度末,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創新股票、中歐醫療健康混合成為聖諾生物的前十大流通股東。此外,萬民遠管理的融通鑫新成長混合和王崢嬌管理的南方醫藥保健靈活配置混合也在聖諾生物前十大流通股東之列。
來自富國基金的知名基金經理朱少醒也在今年上半年重倉了減肥藥概念股藍曉科技。公開資料顯示,截至二季度末,富國天惠成長混合(LOF)持有藍曉科技1200.00萬股。
創新藥板塊究竟是是像今年光伏那樣“一日遊之王”還是板塊真的到了強勢反攻的節點?
對於這個問題還是需要從板塊估值、短期視角、長期視角來看辨析。
其實説白了任何板塊都能找到可以投資的邏輯,關鍵就是板塊本身到底貴不貴。畢竟投資交易除了買正確的,還得買價格合適的。
2020年醫藥板塊那波暴升以來,已經連續調整三年了,原本市場就是預期醫藥板塊三季度有望迎來估值修復,但遇上了醫療反腐潮來襲,醫藥板塊的反彈情緒繼續受到壓制。儘管近段時間有所反彈,9月26日的醫藥生物板塊的PE(TTM)估值僅為31.03,處於10年以來25%分位,仍處於歷史較低水平。
短期視角方面,近期創新藥的反攻跟行業的進展減肥藥有關係,9月以來減肥藥概念股逆市活躍,摩根大通近日預計,中國減肥藥物市場規模有望於2030年達到149億美元。
業內人士認為,多肽藥物產業鏈迎來發展良機。多肽藥物產量增加,會帶動上游設備、耗材、合成試劑等需求增長;多肽創新藥研發升温,多肽CDMO公司將明顯受益。
以及上週諾和諾德工廠污染曝光,業內認為美國對於原料藥工廠要求極其嚴格,FDA公佈的內容可能會導致司美格魯肽原料藥和中間體停產整頓,產品價格面臨暴升,建議重視司美格魯肽上游相關產業鏈,有望爆發。
今日創新藥概念股再次反彈跟生物醫藥概念股的業績預喜有關。諾泰生物發佈公吿,公司預計2023年第三季度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4000萬元到5000萬元,同比增117.85%到172.31%。
長期視角來看,醫療作為必須消費板塊,在老齡化時代了行業具有更大的增長空間。知名私募大佬、林園投資董事長林園9月25日也指出在未來十年甚至三十年繼續注重大健康。因為在六七十年代,是一個生育高峯期,到現在這些高峯期人就變成了老齡化,而他們對一些在健康方面的開支是逐步的增加,甚至是成倍的增加。這就符合我們提到的行業需求變大的邏輯。再過30年,這些人可能都會老去,那麼,現在就是投這一代人的好時機。
再大一點的宏觀視角來看,美聯儲加息終點可期對創新藥板塊的估值壓制也會進一步減輕。
綜合來看,本輪醫藥板塊的反彈是在醫療反腐帶來的悲觀市場情緒逐漸見底,迎來醫藥板塊底部估值、持倉和情緒三重共振投資機遇。
中泰證券研報指出,關注度明顯提升市場資金對於行業的短期變化、主題催化的敏感度明顯上升,減肥藥、精神病用藥等主題受到市場追評。因此該團隊認為認為當下醫藥的反彈有望持續,甚至演化為反轉,醫藥的基本面與籌碼結構皆具備條件。我們看好醫藥大β行情的到來,看好板塊整體估值抬升,看好國內醫藥創新、消費、製造的升級,把握底部龍頭的價值機會。
高盛發表報吿指,內地醫藥行業反腐,將會令行業轉向更高水平的企業管治。該行仍然認為,具防守性的中資醫藥股份,在反貪腐措施下可以提供最強回報。
多位基金經理也旗幟鮮明表示看好醫藥板塊的後續表現。興華基金的基金經理徐迅分析説,減肥藥市場需求非常旺盛,全球市場增長空間在每年百億美元以上,市場關注度比較高的是GLP-1相關品種,該行業在海外市場掛牌的部分龍頭企業股價已創出新高,因此市場認識到了減肥藥的巨大潛力,紛紛挖掘國內的投資機會。
融通健康產業基金的基金經理萬民遠認為,前期醫藥板塊表現低於市場預期,整個醫藥板塊估值較低,當下市場對利空消息已變得較為鈍化。
泰信基金的基金經理陳穎表示,真正優質、有療效、有品牌的醫藥、器械和設備等領域的公司,會受益於行業的結構調整,市場需求旺盛且具有剛性,可以在調整時大膽介入,長期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