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靳毅;作者:孫彬彬團隊
摘 要
債券供給壓力如何?
債券供給增加,特別是市場關注四季度可能還會有更進一步的放量,疊加目前機構總體趨於審慎,在供需角度打破債市前期平衡,市場擔心會帶來進一步壓力,但是歷史上,供給影響一般都居於次要低位,除非是顯著寬財政、寬信用背景下的供給,否則在央行保持寬鬆的基調下,總體供需仍然可保持基本平衡。
資金面是否會繼續緊?
在人民幣匯率波動壓力沒有明顯緩解之前,“外強內弱→內外均衡壓力→資金利率的邊際變化”的影響邏輯或仍將持續。但央行近期對於資金空轉套利問題有所淡化。疊加機構行為有所收斂。我們預計雖然資金面仍面臨內外均衡的約束,但從助力信貸投放、維護金融系統穩定的角度出發,資金面總體不至於進一步趨緊。我們預計近期R001可能在1.5%-2%區間,DR007可能在1.8%-2.2%區間。
CD利率是否見頂?
歷史邏輯下,1年存單利率接近MLF或意味着上限臨近,CD利率或逐步體現階段性配置性價比。當然,需要提防的還是資金面的進一步變化。資金很難寬鬆,或許意味着CD利率即使回落空間也有限。
地緣政治是否影響市場風險偏好?
地緣政治新變化,或接近6月布林肯來華的情形。地緣關係弱修復,風險資產或有受益,而避險資產未必承壓,匯率影響則並不明朗。資產定價關鍵還在於內因,在於地產和化債的進展。
國內基本面如何?
我們預計9月30日將公佈的9月PMI繼續回升的概率較大,基本面仍有弱修復的可能,但最近一週基本面修復動能有所減弱,至少斜率在放緩。説明多重壓力下,仍然需要進一步增量政策帶動。
對於增量政策,我們預估仍是有增量政策但不會顯著超預期。債市經過持續調整之後,我們預計進一步調整空間有限,雖然宏觀條件不足以支持顯著下行,但是並不能排除短期窄幅震盪並且略有修復的可能。
9月政府債供給壓力增大,國債方面,9月發行顯著提速,淨融資規模已明顯超季節性。
截至9月22日,本月國債已發行1.2萬億元,淨融資超8000億元,顯著高於季節性。歷年中央財政赤字與當年國債淨融資規模誤差不大,假設今年國債淨融資規模等於中央財政赤字(31600億元),則9月的淨融資進度已遠超歷史均值。
9月22日,有一隻五年期記賬式附息國債招標發行,規模1150億元。這隻國債的招標通知財政部於9月14日掛網,並不在前期披露的2023全年國債發行計劃、2023三季度國債發行計劃內,引發市場高度關注。對比2008年以來的國債發行計劃和實際發行明細,實際發行與計劃偏離的情況並不多,多為儲蓄國債,涉及關鍵期限記賬式附息國債的情形則更為罕見,此前僅2013年出現過相似情形,本應為2013年3月13日發行的一隻7年期附息國債,提前到2月6日發行。我們估計,這隻5年期國債有可能是從四季度提前到9月發行。
地方債方面,9月發行節奏稍有放緩。
截至9月22日,9月新增一般債發行528億元(8月為1127億元),全年發行進度88.75%;新增專項債發行2150億元(8月為5946億元),全年發行進度87.02%。
雖然今年新增專項債可能需於9月底前基本發行完畢,但就目前情形來看,尚有一定差距。2022年6月要求“基本發完”時,新增專項債進度為93%(不含後續追加的5029億元結存限額),而9月僅剩下最後一週,當前進度為87%,6個百分點的差距對應了2280億元的待發行規模,超過了9月前三週(2150億元)的總和。
對於近期政府債,特別是國債供給壓力較大,我們認為一是緣於前期二季度發行較慢,需要趕進度;二是抓緊“金九銀十”窗口,儘快發行撥付並形成實物工作量,四季度氣温逐步下降尤其是不利於北方地區開工;三是可能有為四季度發行特殊再融資債留出時間窗口的考慮。
假如四季度特殊再融資債發行,對資金面影響怎麼看?
可以對比2015年大規模發行置換債,置換存量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情況。
2015年3月,財政部下達了首批1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額度。5月,三部委要求這批債券額度的定向承銷發行工作,應於8月31日前完成。5月18日,當年度的首隻地方債開始發行,5-8月地方債淨融資共計約1.7萬億元。
參考2015年,地方債開始發行後,資金面確實或多或少有一定收斂壓力。
債券供給增加,特別是市場關注四季度可能還會有更進一步的放量,疊加目前機構總體趨於審慎,在供需角度打破債市前期平衡,市場擔心會到來進一步的壓力,但是歷史上,供給的影響一般都居於次要低位,除非是顯著寬財政、寬信用背景下的供給,否則在央行保持寬鬆的基調下,總體供需仍然保持基本平衡。
此外,信用債方面,三季度以來供給也有所增加,或對債市形成一定壓力。
本週資金利率繼續收斂,R001均值1.98%(環比+13.58bp),DR007均值2.45%(環比+42.38bp)。雖然6月、8月兩度降息7天逆回購操作利率共調降20bp,9月一次降準,但當前資金利率水平仍顯著高於2022年同期,且中樞高於6月降息前。
資金面的主要邏輯,首先在於信貸和央行投放。
信貸投放方面,從季節性考慮,9月是信貸大月,且今年9月票據利率持續回升,指向9月信貸不弱,信貸投放消耗超儲是資金面偏緊的重要原因。而10月往往是典型的信貸小月,歷年10月的票據利率也往往回落,信貸投放所帶來的資金壓力預計有所減輕。
變數在於是否還有增量信用和財政政策。去年的專項政策性金融工具、盤活專項債限額、調增政策性銀行信貸額度等實質性增量資金投放的舉措,推進寬信用進展;今年迄今為止的增量政策工具相對有限,預計後續資金面未必會進一步趨緊。
央行投放方面,9月15日起,央行啟動14天逆回購並隨後持續多日操作,此前國慶節前也有類似做法,旨在呵護跨季跨節時點的資金面平穩。
9月最後一週、以及節後資金面,關鍵還是在於央行如何操作。
前期兩次降息,疊加9月15日起降準生效,但資金利率仍有波動和向上收斂,背後要考慮的是內外約束下的央行引導取向,繼續關注匯率壓力是資金面收斂的關鍵所在。
資金成本影響跨境資本流動,近期央行綜合動用外準、逆週期因子、發行離岸央票等多種手段收緊離岸人民幣流動性、表明穩匯率意圖,映射到貨幣市場,就是內外均衡考慮下對於流動性合理適度的追求。
對比鄒瀾司長在8月和9月兩次發佈會上的表述,可以感知央行對於近期影響資金面的關鍵問題,即內外均衡以及資金空轉套利問題所秉持的態度:
對於匯率問題,其在9月指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非常重要,但並不是人民幣匯率的全部,還應該綜合全面看待,更加關注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的變化”,反映對人民幣兑美元匯率波動保留一定的容忍空間,但繼續強調堅決防範匯率超調風險,結合匯率和央行發聲來看,7.3依然是較為關鍵的防守點位,在人民幣匯率波動壓力沒有明顯緩解之前,“外強內弱→內外均衡壓力→資金利率的邊際變化”的影響邏輯或仍將持續。
對於資金空轉套利問題,其在8月指出“要科學合理把握利率水平。既根據經濟金融形勢和宏觀調控需要,適時適度做好逆週期調節,又要兼顧把握好增長與風險、內部與外部的平衡,防止資金套利和空轉,提升政策傳導效率,增強銀行經營穩健性”。
但在9月並沒有提及防範空轉套利問題,在降準0.25個百分點的基礎上,維持9月MLF超額續作,反映央行依然注重為信貸投放和金融市場營造適宜的流動性環境:
“總量上,保持流動性和貨幣信貸處於合理水平。繼3月降準後,在經濟回升接力的關鍵時刻,9月14日再次宣佈降準0.25個百分點,同時維持中期借貸便利超額續作,引導金融機構穩固信貸投放,9月中旬公開市場操作及時提供跨季資金,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持續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且近期回購餘額和隔夜佔比明顯回落,票據利率持續回升,預計槓桿和資金空轉問題有所好轉。我們預計央行在國慶節前後仍然會維持相對穩定的流動性狀態。
跨季疊加跨節,市場是否提前應對,借入更長期限的資金?
可以觀察歷年國慶前後不同期限回購的利差:
R007-R001利差往往在放假前倒數第6天(對應今年的9月21日)開始上行,放假前倒數第2天達峯(對應今年的9月27日)、峯值預計在120-200bp區間,節後第1天回落到日常水平(對應今年的10月7日)。
R014-R001利差上行時點範圍較寬,可能在放假前倒數第8-5天(對應今年的9月19-22日),放假前倒數第2天達峯(對應今年的9月27日)、峯值預計在150-250bp區間,節後第1天回落到日常水平(對應今年的10月7日)。
總體而言,雖然資金面仍面臨內外均衡的約束,但從助力信貸投放、維護金融系統穩定的角度出發,資金面總體不至於進一步趨緊。我們預計近期R001可能在1.5%-2%區間,DR007可能在1.8%-2.2%區間。
存單收益率自8月18日見底後快速回升。截至9月22日,中債AAA評級1M\3M\6M\9M\1Y期限的到期收益率分別為2.49%\2.30%\2.39%\2.43%\2.44%,自低點分別上行68\34\30\26\23bp,一級市場發行成本同樣上行。就1Y存單收益率而言,目前已非常接近2.5%的MLF操作利率。
本輪CD利率回升,與年初的一波快速上行存在一些差異。
年初CD利率上行,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一級市場提價發行。伴隨市場對於降準和超額續作MLF的預期逐漸落空,部分銀行尤其是國有大行提價發行中長期存單補負債,推升CD利率一路上行。隨後3月降準釋放中長期流動性,緩釋銀行的負債管理壓力,降準後CD利率明顯回落。
但近期CD利率上行,可能更多與二級市場有關。近期存單利率上行的同時,一二級利差顯著走擴,這是年初所不具備的特徵。由於利差走擴緣於二級收益率上行更快,因此本輪CD利率的上行,可能主要受二級市場相關因素的驅動。
從一級市場發行情況交叉驗證,年初國有大行因信貸投放強而提價發CD,壓低了不同主體發行成本利差和存單等級利差;而本輪CD利率上行的過程中,不同主體發行成本利差、存單等級利差並沒有明顯壓縮,存單發行並不具備類似的結構性特徵。
近期存單利率上行的核心原因,還是在於資金面收斂壓力。CD利率和資金利率相關性較強,一方面是銀行在資金面偏緊的情況下做主動的負債管理,另一方面因為資金成本決定了槓桿套息持有CD的安全邊際,影響着CD的需求端,尤其是對於貨基、理財等產品而言。且資金面和債市波動所對應的潛在贖回壓力,影響資管產品的持倉決策,可能也會導致CD需求發生一些變化。
而如前所分析的,由於信貸投放、債券供給、內外均衡壓力下的央行取向等因素,資金面並沒有趨於寬鬆,CD利率也隨之面臨上行壓力。
理論上一級市場的因素對CD利率會有邊際影響,但從CD利率走勢的結果來觀察,近期相關邊際影響沒有很明顯的直接體現。
8月以來存單到期較多、淨融資多周為負,但CD利率依然上行。此外,受MPA季末考核的影響,近期股份行發CD補負債的意願可能較強。
展望後續,我們傾向於認為存單利率接近MLF或意味着上限臨近。
看待CD利率的關鍵,在於貨幣政策邏輯。貨幣政策取向影響着流動性投放和信貸節奏,當前仍有穩增長訴求,需要相對適宜的流動性環境,且央行會關注銀行淨息差的情況,因此CD利率也大概率不會持續上行。
當前1Y存單利率已經接近MLF操作利率,按照過往有限的歷史觀察,只有當貨幣政策明確轉向,1Y CD收益率才會站上1年期MLF,也就是2017下半年、2020下半年,而目前尚不具備轉向條件。
CD利率或逐步體現階段性配置性價比。
靜態點位來看,如今1Y CD的到期收益率是2.44%,CD-中短期票據、CD-回購利率的利差來到了較高位置。在騎乘策略和槓桿套息策略的運用情形下,假如後續資金面壓力有所緩和,CD利率亦跟隨回落,當前或逐步具備一定的配置性價比。
9月22日,新華社報道中美成立經濟領域工作組,旨在就經濟、金融領域相關問題加強溝通和交流,這是自2018年來兩國首次恢復定期經濟對話。
地緣政治新變化,是否影響市場?
參考前期一波三折的布林肯訪華進程,外圍因素的變化會對市場產生一定的影響。基於市場回顧,有幾個關鍵節點可供參考:
(1)2022年11月15日,市場首度獲悉布林肯訪華意願;
(2)2023年2月6日,市場獲悉布林肯推遲訪華行程後第一個交易日;
(3)2023年6月15日,前一交易日盤後市場獲悉中美確認布林肯訪華。
這三個關鍵節點分別往後的五個交易日內,萬得全A分別共上升0.5%、下跌0.1%、下跌0.2%;10年國開分別共下行1.7bp、上行0.6bp、上行5.2bp;離岸人民幣兑美元分別共貶值1404點、貶值155點、貶值9點。
我們認為本次事件對市場影響,或接近6月布林肯來華的情形。地緣關係弱修復,風險資產或有受益,而避險資產未必承壓,匯率影響則並不明朗。資產定價關鍵還在於內因為主,在於地產和化債的進展。
地產政策的提振效果有所消退。
8月底、9月初一線城市地產政策放鬆後,地產銷售高頻指標出現脈衝式改善,但仍低於季節性,且近一週量、價均有走弱跡象,“金九銀十”旺季不旺。
開發端景氣度仍低,企業拿地意願不強。百城土地成交規劃建築面積和成交溢價率均維持低位,明顯低於歷史季節性。
螺紋鋼表觀消費量繼續維持較低水平。
前期專項債發行節奏加快、基建產業鏈相關高頻亦顯著走強,不過近一週來石油瀝青裝置開工率稍有回落。
消費與出行方面,9月乘用車零售走勢較平穩,批發走勢較好,主要是受產品供給側新品增量的提振。地鐵客流繼續維持強於季節性水平。
綜合多維度高頻的表現來看,雖然最近一週基本面復甦動能有所減弱,但從月度維度而言,9月環比繼續改善,我們認為9月30日將公佈的9月PMI繼續回升的概率較大,或將升至50以上。
後續由於今年國慶假期較長,旅遊出行、線下消費存在拉動效應,基本面預計仍有弱修復的可能,但是斜率在放緩。經濟修復基礎偏弱,仍然需要進一步政策的牽引。
債券供給壓力如何?
債券供給增加,特別是市場關注四季度可能還會有更進一步的放量,疊加目前機構總體趨於審慎,在供需角度打破債市前期平衡,市場擔心會帶來進一步壓力,但是歷史上,供給影響一般都居於次要低位,除非是顯著寬財政、寬信用背景下的供給,否則在央行保持寬鬆的基調下,總體供需仍然可保持基本平衡。
資金面是否會繼續緊?
在人民幣匯率波動壓力沒有明顯緩解之前,“外強內弱→內外均衡壓力→資金利率的邊際變化”的影響邏輯或仍將持續。但央行近期對於資金空轉套利問題有所淡化。疊加機構行為有所收斂。我們預計雖然資金面仍面臨內外均衡的約束,但從助力信貸投放、維護金融系統穩定的角度出發,資金面總體不至於進一步趨緊。我們預計近期R001可能在1.5%-2%區間,DR007可能在1.8%-2.2%區間。
CD利率是否見頂?
歷史邏輯下,1年存單利率接近MLF或意味着上限臨近,CD利率或逐步體現階段性配置性價比。當然,需要提防的還是資金面的進一步變化。資金很難寬鬆,或許意味着CD利率即使回落空間也有限。
地緣政治是否影響市場風險偏好?
地緣政治新變化,或接近6月布林肯來華的情形。地緣關係弱修復,風險資產或有受益,而避險資產未必承壓,匯率影響則並不明朗。資產定價關鍵還在於內因,在於地產和化債的進展。
國內基本面如何?
我們預計9月30日將公佈的9月PMI繼續回升的概率較大,基本面仍有弱修復的可能,但最近一週基本面修復動能有所減弱,至少斜率在放緩。説明多重壓力下,仍然需要進一步增量政策帶動。
對於增量政策,我們預估仍是有增量政策但不會顯著超預期。債市經過持續調整之後,我們預計進一步調整空間有限,雖然宏觀條件不足以支持顯著下行,但是並不能排除短期窄幅震盪並且略有修復的可能。
風 險 提 示
海內外宏觀形勢變化超預期,宏觀政策超預期,流動性超預期收斂,市場走勢不確定性
注:本文為天風證券2023年09月24日研究報吿:《債市看調整還是修復?》,報吿分析師:孫彬彬S1110516090003
本資料為格隆匯經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授權發佈,未經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事先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方法修改、翻版、分發、轉載、複製、發表、許可或仿製本資料內容。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資料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專家、嘉賓或其他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人士的演講、交流或會議紀要等僅代表其本人或其所在機構之觀點),亦不構成任何保證,接收人不應單純依靠本資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應自主做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風險。根據《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若您並非專業投資者,為保證服務質量、控制投資風險,請勿訂閲本資料中的信息,本資料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還請見諒。在任何情況下,作者及作者所在團隊、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資料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本資料授權發佈旨在溝通研究信息,交流研究經驗,本平台不是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報吿的發佈平台,所發佈觀點不代表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觀點。任何完整的研究觀點應以天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發佈的報吿為準。本資料內容僅反映作者於發出完整報吿當日或發佈本資料內容當日的判斷,可隨時更改且不予通吿。本資料內容不構成對具體證券在具體價位、具體時點、具體市場表現的判斷或投資建議,不能夠等同於指導具體投資的操作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