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 趙曉光,作者:天風研究趙曉光
本篇為天風證券副總裁、研究所所長趙曉光在天風證券“藏器待時”展望2023年度策略會上作題目為《何謂“藏器待時”-五論深度研究,以信創為例》的致辭。
趙曉光首先以信創板塊為例,介紹了天風證券研究所的深度研究體系。
通過對政策的跟蹤,與高端專家和高水平專家的交流,對100位各大企業CIO的問卷調查以及跟蹤信創領域招標等方法,天風證券研究所繼推薦智能汽車產業鏈後,再一次成功地推薦了信創板塊。
趙曉光指出,“政策+專家圈+調研問卷+數據科技”這一四位一體的研究方法,是代表未來的研究體系。
同時,趙曉光從“藏器待時”出發,討論了“器”的兩層含義。
首先,是中國經濟,中國各個產業發展的器。這個器是讓中國經濟、中華民族持續地崛起,不被別人壓制,不被別人打壓的一個工具。包括過去的短板行業以及未來戰略高地的行業。想要讓器為我所用,需要做到外部化、明確化以及平台化。
其次,是投資研究需要的器,其含義是在投資領域怎麼用我們更加先進的研究方法。對於研究的“器”,天風證券已經做了足夠的實踐。
未來,天風證券也有能力有信心在政策、新專家體系、調研問卷和數據科技的四位一體基礎上,把研究從信創,智能汽車複製到各行各業,為我們的客户創造深度研究價值,為產業創造深度研究價值。
尊敬的各位嘉賓,各位客户,大家上午好!
今天能夠參加會議的應該都是幸運的,也是不容易的。我們這次會議的題目叫“藏器待時”,大家知道這裏面肯定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器”,什麼是器?器怎麼來?怎麼用好器?第二個“時”,時在哪裏?什麼時候用器?其實,與投資相關的就兩個事:投什麼,什麼時候投,這也是我們未來一段時間需要認真探討的焦點。
政策+專家圈+調研問卷+數據科技的四位一體研究方法是代表未來的研究體系
最近市場處在調整週期,但是有一個板塊表現是非常好的,就是信創產業鏈,特別是金融信創。信創板塊也是天風從行業到策略較早在相對底部持續推薦的,我就以信創板塊為例給大家彙報一下我們為什麼能夠成功挖掘這個板塊,我們用哪些新的研究方法在科學的做深度研究。
我們在今年1月左右的時候找了100個各大企業的CIO,就是IT主管、採購主管做了一個問卷調研,問卷調研是非常詳細的,也是中國券商研究所第一次引入華爾街的問卷調研體系,我們當時也是跟一個頭部的互聯網公司戰略研究團隊一起合作和學習展開的。
在100個CIO問卷調研中發現今年整個企業的IT支出同比增長比去年加速,我記得去年是21%,今年是26%,一個行業處在增速加速的情況下,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我們進一步做了細分,主要的IT支出在什麼領域?哪些行業支出會更加樂觀?哪些領域未來的集中度會上升?哪些領域投資的競爭結構會發生變化?都做了很多詳細的判斷。
當時的問卷有一個較為確定的結論,金融領域是增速最快的。現在看,金融信創也是產業趨勢最早起來、增速最快,市場表現最好的。
有了這些調研問卷的結論,我們對問卷調研的這100個CIO的結論和進展進行持續的前瞻跟蹤。今年上半年有疫情,導致了很多招標和項目實施都被推後了,動態的變化又導致了本來要發生的趨勢推遲了。所以信創板塊的表現也被推遲了。但是基於我們匯聚專家智慧和產業信息的豐富的調研問卷,我們對信創的產業趨勢保持信心。
我們通過專家體系和調研問卷的結合,可以幫助客户提升研究效率。我相信每個客户,最寶貴的是時間成本,你很難有時間去找100多個專家關於某一個行業進行調研和交流,因為你要覆蓋30多個行業,你的投資體系是面向30多個行業,不可能每個行業都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
賣方如何通過科學的研究體系,成為客户研究的幫手,幫助客户更好地提高研究效率,降低研究的成本,降低研究信息的不確定性,這是我們應該特別重點的方向。高端專家+調研問卷的合體,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在產業趨勢的基礎上,政策的方向和跟蹤也非常重要。今年5月份的時候成立了中國信創學術委員會,我正好也是中國信創學術委員會的委員。我在參加委員會會議的過程中,知道了我們黨和國家在信創領域的政策定力和決心。也知道了過去幾年一直講要國產替代,要信創,為什麼沒起來?以後會發生哪些變化導致這個行業出現真正的由政策推出的臨界點,所以這是在政策上的跟蹤。
我們在中國信創委員會有100多位委員,大多數都是各大政府、央企、銀行的採購。另外我們自己的專家庫也有大量的專家。如何挖掘出高水平的專家,如何引入高端專家,簡單通過專家付費是難以實現的。搭建專家沙龍,專家圈子,專家社交,專家互助和專家討論平台,是實現的很好方式。在金融信創領域,我們已經進行了從專家庫到專家圈的升級。我們圍繞信創領域關注的細分領域,也在搭建上游驗證下游、下游驗證上游的交叉驗證體系。
基於高端專家和高水平專家的交流,是在調研問卷獲得趨勢信息基礎上的深化。
第三個,我們用數據科技的方式,在7月份、8月份連續跟蹤很多信創領域招標。我們發現了很清晰的趨勢,就是在疫情之後各個領域的IT招標在加快,特別是金融IT加快的速度非常明顯,7、8、9月份持續在加快。可能7、8月份剛出來的時候,投資機構資本市場還沒那麼重視,到9月份的時候大家開始重視了,這個行業的趨勢已經形成。
從9月份開始,我們認為這個行業有非常明顯的趨勢,不管是信創的公司還是信創的基金都值得關注,要邏輯有邏輯,要政策有政策、要估值有估值,要產業趨勢有產業趨勢。
因此信創也是繼我們推薦智能汽車產業鏈後,另外一個通過這種全新的研究體系和方法,非常成功推薦的樣本工程。
如上,政策+專家圈+調研問卷+數據科技的四位一體研究方法,就是代表未來的研究體系。這過程中分析師也在將前瞻研究和服務結合,讓大家更好的瞭解企業。
現在,所有的券商分析師都在推信創,但是問題有兩個,其一,部分研究缺乏讓人信服的研究數據和體系支撐。其二,大多數還等市場漲上來再去推薦。
誰能夠在前面動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更加前瞻地給我們客户挖掘,就需要用剛才講的調研問卷、專家體系、政策跟蹤、數據研究,這是我在前面每期策略會的時候連續四次討論的深度研究,什麼是深度研究、客户需要什麼樣的深度研究,深度研究怎麼做,深度研究的實踐。
我們在今年成功推薦了智能汽車產業鏈,加上這次信創的成功推薦,就是真正的發現,我們在苦心磨鍊,在紮紮實實做的體系到現在開花結果了。
未來,我們相信我們會把這個體系:調研問卷、產業政策、新專家體系、數據科技,四位一體的體系會複製到更多的行業中,挖掘更多未來的“器”中。
回到剛才的話題,我們未來的“器”,有哪些器?什麼是器?
器就是我們的工具,讓中國經濟、中華民族持續地崛起,不被別人壓制,不被別人打壓的一個工具。
這個工具主要有兩部分:第一,過去短板行業,我們有劣勢的行業,我們的材料、設備、芯片、零部件、信息化這些行業;
第二,未來戰略高地的行業,比如説工業物聯網等。最近各方面政策也反覆在提工業物聯網,這是可以讓中國的製造業進行二次升級,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二次提升的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和體系。既補短板,又要搶佔新的高地,這就是我們的“器”。
怎麼解決這些“器”的為我所有,為我所用?
三個方法:第一,外部化。繼續引入全球有實力,同時願意跟我們合作的國家和企業,繼續加大深度合作。大家最近看到歐洲很多國家跟中國的合作正在加快,其實過去我們在技術上取得的很多進步都是受益於外部化;
第二,明確化。過去半導體、信創發展不及預期,有些很根本的原因,未來必須要突破,要大的決心,大的使命,比較強有力的政策手段來推動,無論是芯片、材料、軟件、IT、數據、設備、零部件的替代,都要有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推動;
第三,平台化。我們現在每個領域都是幾十家公司在做,GPU、濾波器、光刻膠都是幾十家公司在做,MCU中國有500家公司在做,這樣是很難做成功的。我們知道產業中最根本的規律是規模效應,如果一個產業沒有規模效應,誰都可以做,這個產業很難有成果。
所以未來的平台化,就是在每個領域中選擇更好的公司,整合所有資源,力出一孔,打造最好的龍頭。大家知道“兩彈一星”是怎麼搞出來的,在一個領域中最好的教授、最好的科研機構、最好的技術、最好的企業全部聚在一起,也就是習主席講的舉國體制。所以外部化、強制化、平台化是我們未來既能夠補短板,又能夠搶佔戰略高地的行業。這是我們產業的“器”。
站在投資的角度我們的“器”是什麼?
過去成功的體系在過去兩年是不是被顛覆掉了?投資是多因素的體系,不可能只是從一個角度就可以一招鮮,一定是多因素的體系。所以我們的“器”第二個含義是在投資領域怎麼用我們更加先進的研究方法,從政策的追蹤,到專家的體系,到專家的深度挖掘,到高端專家的挖掘,到數據科技,到調研問卷。
而這種“器”,不僅是投資的“器”,也是產業的“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產業要做好必須要在戰略上和研究上領先。我們現在每週可以通過數據科技和專家體系跟蹤10多家車廠的運營,預測到他們銷量和市場的數據。現在有個頭部的車廠,也在跟我們做深度的合作,做這方面的研究。就説明產業裏都特別需要這樣的數據,更好的跟蹤行業趨勢,更好的跟蹤消費者,更好的跟蹤同行。研究的“器”天風證券已經做了足夠的實踐,我們相信這代表未來,這才是開始。
有了這些“器”,我們的研究和投資才能更堅定、更前瞻、更從容、更科學、更可複製。年初,我們跟蹤信創領域cio,形成對未來趨勢的判斷,發現這個行業趨勢要起來,後來因為疫情因素短期沒起來不要緊,我們有足夠多的耐心跟蹤。當我們跟蹤到7、8月份連續高增長的時候,我們就有足夠的底氣給客户推薦。所以我在這四個要素上,未來不僅是信創行業,對各行各業的研究我們做了以下儲備。
第一,在政策上,我們與由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等發起的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建立了一年多的深度的合作。近期也在參與很重要的的平台,在各個產業中,我們也和相關部委建立合作。在宏觀和產業政策研究上,我們肯定是領先的,能夠更加前瞻地判斷在政策上的方向和趨勢。
第二,在調研問卷上,我們今年一共做了多個深度調研問卷,形成了成熟的問卷體系,幫助客户高效率跟蹤產業趨勢。毛主席講的“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不要去拍腦袋,沒有科學的精神做研究,無論是做產業還是投資都會失敗的。
我們今年有560個消費者汽車消費的調研問卷,我們在疫情的時候做了約460家企業受疫情影響的調研問卷,並把這些調研問卷向上彙報。我們做了200位汽車產業人士的調研問卷,我們做了114位VRAR產業人士的調研問卷,所有的調研問卷都會形成對行業的一些前瞻判斷,這些判斷都會給我們投資提供足夠多的信息。
比如説我們在做254汽車專家調研問卷,問他們除了華為跟比亞迪你最看好什麼?答案可能跟大家一致預期不一樣。專家不會看財務報表的,專家只會看未來的車型怎麼樣,車型設計的好不好,消費者願不願意買,而這些才是我們投資人應該看到的東西,是未來。
第三,在專家上,我們非常清楚地知道目前專家公司、專家團隊的問題,我們已經有一個成熟的體系去解決好的專家、高端的專家的問題。
像今年我們圍繞着汽車行業,辦了23場汽車行業專家的沙龍,專家的圈子,在這過程中我們已經積累了700多個專家,160個高端專家,這些專家在專家庫很難找到,但是非常重要,都是企業採購的主管、研發主管、銷售主管。
通過這些專家我們建立上下游的交叉驗證的體系,通過下游看上游,通過上游看下游,就可以更加好的跟蹤行業的趨勢,把行業上下游最好的機會通過正向的研究,系統性的挖掘。再結合我們的調研問卷,我們就形成了更加高效率地圍繞投資關注的關鍵要素進行系統化的挖掘。
第四,在數據科技上,未來也是我們很重要的器。我們也在研發我們的“祕密武器”。
在政策、新專家體系、調研問卷和數據科技的四位一體基礎上,我們未來有能力有信心把研究從信創,智能汽車複製到各行各業,為我們的客户創造深度研究價值,為產業創造深度研究價值。
總之,我覺得“器”分兩層含義:第一,中國經濟,中國各個產業發展的器;第二,投資研究需要的器。有了這兩個器,短期的調整不足為懼,我們掌握長期制勝之器。我相信這種科學的研究體系做好了,未來在“時”的問題上更加容易解決。
今天主要以信創行業為例,把我們做的研究的心路歷程和認知做一個彙報。因為深度研究是我親自抓的,來自反覆的實踐和思考,所以感受特別深,將對“器”的理解給大家做了彙報。也希望在這兩天大家的交流中讓大家有更豐富和更有價值的收穫,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