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今天發佈會,蘋果帶來了兩款芯片
格隆匯 09-08 09:55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半導體行業觀察

在今天凌晨舉辦的秋季發佈會上,蘋果帶了新一代的手機、手錶和耳機。與此同時,一起亮相的還有H2芯片和A16 Bionic。

首先看H 2芯片,這是蘋果針對耳機應用而推出的藍牙芯片。據媒體對上一代芯片H1的分析,其支持藍牙5 Class1標準,芯片面積為12mm²,,其性能與蘋果iPhone4 的蘋果A4 SoC相近,因此AirPods 2本身可以執行大量任務,從而減少延遲並提高連接性能。

H2則是公司帶來的新一代芯片。

按照蘋果在發佈會中所説,新一代的H系列芯片擁有更高的帶寬以及新的低失真音頻驅動器。在該芯片推動下,蘋果新一代的airpod pro 的降噪性能翻倍,通透模式更加智能,可根據外部環境進行調整,比如在高噪音情況下可切至降噪模式。且能夠實現一次充電後電池續航時間長達 6 小時,比一代提升33%。

如果説H2芯片是蘋果這次發佈會的一個前菜,那麼A16 bionic則是豐盛的正餐。

據蘋果介紹,新的A16 bionic專注於電源效率、顯示器和攝像頭,使用台積電的4nm工藝製造,擁有蘋果該系列芯片最多的晶體管——160億顆。在CPU方面,據蘋果介紹,該芯片擁有六個CPU內核,其中包括了2個高性能內核和四個高效內核,這和現在安卓陣容的內核配置大有不同。

與上一代芯片相比,蘋果這一代的旗艦性能內核速度更快,功耗也降低了 20%。其中,效率核心的功耗僅為競爭對手的三分之一。

在AI加速器方面,蘋果在新芯片上面搭配了新的 16 核神經引擎,可以實現每秒 17 萬億次操作。此外,蘋果還為該芯片搭配了5核的GPU, 把內存帶寬增加了 50%,以及還有驅動永遠在線顯示的新顯示引擎。蘋果同時強調,新芯片還更新了 ISP 以支持 Apple 最新的相機。

蘋果在發佈會中還表示,新手機搭配了帶四像素傳感器的 48MP 相機,其傳感器比 iPhone 13 Pro 大 65%。其中,新傳感器每 4 個像素分組為一個大的四像素,如此過採樣,產生 12MP 的照片。按照蘋果所説,由於圖像處理的改進,手機所有攝像頭的低光性能得到了改善。他們同時強調,這是蘋果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專業相機系統。

蘋果芯片的輝煌,始於這家公司

當蘋果在 2008 年收購 PA Semi 時,那是 iPhone 時代的開始,他們對蘋果為什麼要收購一家生產低功耗高性能 PowerPC 處理器的公司進行了很多猜測。尤其是 iPhone 在 ARM 上運行,而 Mac 已經從 PowerPC 遷移到 x86。

PA Semi 由 Daniel Dobberpuhl(他於 2019 年去世)於 2003 年創立。Dobberpuhl 是微處理器設計的真正偉人之一,他的職業生涯始於 DEC 的 T-11 和 MicroVAX,然後幫助 DEC 過渡到 Alpha RISC 設計 (21064)。正是 Dobberpuhl 在 Pal Alto(PA Semi 後來得名)創建了設計 DEC StrongARM 處理器的設計中心。一種處理器,後來被英特爾購買併成為 ARM 處理器的 XScale 系列。

英特爾收購 StrongARM 產品線後,他幫助創辦了 SiByte,製造基於 MIPS 的 RISC CPU,並在 SiByte 被 Broadcom 收購後繼續這樣做。因此,當他開始 PA Semi 時,與其説是關於 PowerPC,不如説是關於 RISC,PowerPC 恰好是他們選擇使用的架構。設計團隊在各種 CPU 架構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包括 SPARC、Itanium 和早期的 Opterons。由此你可以看到為什麼這次收購對蘋果如此有吸引力。

從 PA 成立到 Apple 接手這幾年(2003-2008 年),他們確實設計、營銷和銷售了基於他們所謂的 PA6T 內核的 PowerPC 處理器系列,稱為 PWRficient。PA6T-1682M 是雙核 PowerPC 處理器(13xxM 是單核版本),每個內核運行頻率高達 2GHz,具有 64K 的 L1 指令緩存和 64K 的 L1 數據緩存。它們由 TI 採用 65nm 工藝製造,運行電壓為 1.1V。L2 緩存是可擴展的,並在內核之間共享。在 1682M 中,這是一個帶有 ECC 的 2M 8 路高速緩存。最有用的功能之一是它們的時鐘步進。它們可以僅以每核幾瓦的功率降至 500MHz,然後在 25us 內恢復到完整的 2GHz。

在蘋果以 3 億美元收購 PA6T 之前,PA6T 只上市了幾個月(從 2007 年底到 2008 年 4 月),但在此期間,PA Semi 贏得了無數design win。Amiga 選擇它用於 AmigaOne X1000 計算機。AmigaOne 直到 2011 年才上市,這意味着雖然 PA Semi 被收購併完全由 Apple 控制,但他們仍然繼續為之前的客户製造、支持和供應 1682M CPU。Amiga 肯定不足以推動蘋果繼續製造芯片嗎?

他們不是,但其他人是,而且 PA6T 是一個非常棒的處理器,它被美國國防承包商選擇並設計到許多計算機系統中,如果有人不喜歡改變,它的國防承包商,所以有一些在美國國防部的推動下,Apple 繼續生產(或者更確切地説是讓 TI 生產)PA6T 處理器。Curtis-Wright 將 PA6T 設計到他們新的 CHAMP-AV5 DSP VME64 板卡中,該板用於在眾多軍事應用中進行信號處理。他們還在 VPX3-125 SBC 中使用了 PA6T(1.5GHz)。在 PA6T 中設計的 Themis 計算機、NEC、Mercury 和其他計算機。另一家基於 PA6T 的電路板製造商 Extreme Engineering 將該設計稱為“開創性”。

如果 PA Semi 沒有被 Apple 吞併,那麼看看 PA Semi 能取得怎樣的成就會很有趣。很明顯,我們看到了 PA 團隊在 Apple 使用其 A 系列處理器時所取得的成就,但很明顯 PA 對 PowerPC 架構也有一些特別之處。

蘋果一手建立起芯片帝國

幾年來,蘋果一直在穩步設計越來越多的處理器芯片。控制處理器是蘋果長期垂直整合運動中最新和最大的一步。如今,蘋果已經為其iPhone、iPad、Mac和手錶生產了許多芯片。

很早之前,喬布斯就認為,蘋果就應該擁有其產品內部的技術,而不是依賴多家其他芯片製造商的芯片混搭。所以,2008年,蘋果收購了PA Semi,開始了其自研之路。自研芯片是個燒錢的生意,但只要該公司每年銷售3億台設備,蘋果進軍複雜而昂貴的芯片業務就很有意義。而事實也證明,蘋果自研芯片是一項明智的舉措。

首先是手機芯片,2010年蘋果內部設計出第一款處理器A4。此後的A系列芯片憑藉在工藝製程、CPU架構和GPU核心上的代代改進,一直是移動平台上高性能芯片的代表。下圖展示了到A11芯片的歷年開發時間和主要特點,如今蘋果的A系列芯片已經到了A15仿生芯片。

蘋果最重要的移動設備芯片一覽(圖源:Blomberg)

再就是蘋果手錶芯片S系列,2015年蘋果為其手錶研發了第一款芯片S1,2016年蘋果又相繼推出了S1P和S2,2017年發佈了S3,如今已到了S7芯片。

然後是蘋果的無線芯片W系列和H系列,2016年蘋果研發出了第一款無線芯片W1,第一代AirPods用的便是W1芯片,真無線耳機AirPods一經推出,便收到業界廣泛的追捧。2017年蘋果特意為Apple watch 3 研發了能支持藍牙的W2芯片。2018年蘋果又研發出了W3芯片。2021年,蘋果又一款自研芯片H1問世,相比原來的W1主要是加強了無線連接表現。

2019年蘋果推出了超寬帶技術U1芯片,iPhone 11和Apple Watch S6是首款配備U1的設備。U1中的U是指的UWB技術,因為蘋果的加入,UWB技術也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筆者在此前的UWB芯片熱潮乍起?中介紹了UWB的國內行業玩家積極湧入的動態。

2020年11月,蘋果放棄X86架構,推出了基於Arm的Mac電腦芯片M1,M1芯片的推出使得蘋果將自己與PC行業的其他公司進一步區分開來。正如iPhone塑造了智能手機市場一樣,Apple的新設計自由度可能會對其他PC製造商產生影響。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