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
1.公司海外市場Q2增長相當不錯,海外市場今年不會受到疫情影響,國內疫情影響中性,上海等封控影響常規業務,但也有其他訂單譬如方艙等,所以國內整體影響中性。整體Q2增長目標完全沒有問題。此外醫療新基建Q2增長非常順利。
2.醫療新基建採購結構還是生命信息與支持65%佔比,超聲佔比25%,剩下是IVD,後續結構會變化,因爲IVD未來主要是試劑收入,等建成就診人次上來之後試劑才能上來。另外超聲也是需要等醫院建好後才逐漸採購因此後面兩項會有一定滯後。
3.公司微創醫療業務目前主要硬鏡爲主,邁瑞已經做到2-3億收入了,22年預期還是翻翻增長;動物醫療海外翻番21年,國內增速140%。邁瑞每個業務都是全球性發展,AED歐洲有突破,今年英國有一個大訂單(上萬臺),此外,海外IVD會比國內增長更快。公司海外也是要從小樣本客戶到中高樣本客戶。Q1美國市場30%增長,Q2還是高增長。
Q&A:
Q:公司從供應鏈上,海外發貨物流影響情況?
公司大部分供應商在國內,疫情還是有影響,所以公司Q1現金流有影響。Q2建一樣趨勢,公司還是繼續加大原材料儲備。目前供應鏈沒有產能上的影響。公司的量也沒有那麼大。整體來說供應商這塊公司有很多採購權力的。包括深圳靜默那一週公司還是正常辦公的,還是可以獲得正常運作的權力,因爲公司也是和疫情密切相關,有專門的工作證明。
發貨這塊:海外貨物公司沒有走上海港,都是深圳或者香港來發貨的。
Q:海外上半年匯率影響如何?
美元升值肯定正面影響,但幫助幅度還沒有具體數據。CNY貶值Q2開始。同時因爲公司還有1億USD的遠期頭寸,也能對衝一部分匯率影響。
Q:上海方艙改造需求具體業績?
上海改造了幾個方艙的隔離點,改造成有病房,手術室等可以治療的地方。外方艙改造這種貢獻Q2基本上就1億CNY左右,邁瑞的體系裏面很小的量級。
Q:醫療新基建那類比較多?
現在新基建採購結構,情況:還是生命信息與支持65%佔比,佔比超聲25%,剩下是IVD,後續結構會變化,因爲IVD主要未來是試劑收入,等建成就診人次上來之後試劑才能上來。另外超聲也是,等醫院建好會逐漸採購。所以後面兩個有一定滯後。
Q:公司凝血系統新發布的亮點和後續的規劃?
很重要的是他的速度。現階段凝血主流廠家都用的磁珠法,公司用的是光學法。磁珠法檢測上準確度比光學發好一些,但光學發的特點是速度比較不錯。公司之前一直用磁珠法,後來改成光學法,就是儘可能改善光學法檢測靈敏度的問題。現在速度也有超越。
臨牀:除了手術,其他也有需求,但之前速度滿足不了預期。公司做凝血也有7,8年時間了,12年左右收購了國內2家凝血公司,後來找到了臨牀痛點問題,尤其是大醫院凝血檢測速度的問題,所以公司在原有方法學基礎上重新開發了產品。以後每個季度會彙報情況,目前三甲醫院反饋還是相當不錯的。
Q:發光領域,8000I推出後裝機進展和三級醫院裝機比例?增速展望?
整個IVD要看下半年疫情,22年整體公司20%業績沒問題,但IVD增速預期要看疫情。目前全國其他城市IVD都是常態的。化學發光還是IVD最快的,三級醫院佔比提升,8000I80%在三級醫院,整個化學發光Q1三級醫院佔比達到30%,就是8000I帶動的,以前三級醫院15%不到。
Q:生化集採預期?
下半年落地,江西生化肝功能集採這塊。公司也準備了很多。包括江西醫保局也建立了緊密的聯繫。公司策略就是和醫保局統一戰線,態度和應對都是國產最好的。醫保局也需要國產龍頭公司大力支持和配合,能讓他有更好的效果。
公司目的就是保障利潤的同時加速提升份額,尤其是三級醫院。集採就是大勢所趨。
整體IVD集採國家局應該不會集採,但各個省會不斷試點的,這個預期確定。
Q:現在高端超聲設備和GE的差距?
差距肯定存在,尤其是超高端這塊,公司還沒有產品。這個差距未來2-3年可以抹平,公司第一代超高端超聲23年底會上市,後續逐步產品上市。核心元器件譬如探頭方面,完全沒有卡脖子的問題。探頭公司完全自產自研。公司有自己的探頭生產工廠,這種技術水平公司積累很多年了。04,05年公司在美國就設立了探頭的研發中心,這個是需要時間和技術積累和臨牀積累。23年公司要推出的超高端超聲的探頭也是公司自研的。國產確實很多超聲公司探頭是外購的。
Q:DRGS和DIP實施對IVD影響?
不會的。醫保支付結構裏面,現在調整和改變的是藥耗佔比,過去醫保支出的結構裏面藥耗佔比50%,剩下1/4檢查費用和1/4醫院服務收費。未來檢查費用佔比基本維持。
未來檢測量會增加,邏輯就是體檢和需求量的提升。DRGS和DIP只是把就診的臨牀路徑規範,就是減少過度診療。
Q:研發預期?
研發人員每年很大一部分是應屆畢業生,研發費用率10%左右是確定的。公司一部分研發在武漢,但待遇和深圳是一樣的。
Q:微創醫療領域未來策略和佈局?
目前主要是硬鏡,佔了絕大部分收入,未來幾年還是硬鏡爲主。現在國產化率比化學發光還低所以未來空間很大。雖然醫院自己錢買,但還要走審批流程,單價也比較貴,所以國內現在對國產硬鏡需求都很大。現在科室話語權上外科是最強勢的科室,國內要證明至少可以一致,外科纔會採購國產硬鏡。這多年國產硬鏡公司突破1億收入的都很少,邁瑞已經做到2-3億收入了,22年預期還是翻翻增長,未來進口替代上肯定是邁瑞引領。
此外還有些高值耗材:超聲刀,腔鏡吻合器,美敦力等主導。後續通過集採來提高國產份額。公司這塊產品23年推出上市。
Q:如何看飛利浦等外資加速本地化速度?
他們都在加速,之前西門子也發文說要加快中國本土化佈局。按理上只要中國生產都是國產,希森美康90年代就中國設廠了,但他們份額還是下降得。政策上沒法規定哪種是國產,但每個醫院落實情況是不一樣得。最後真正能夠促進國產替代的因素還是自己產品的問題。
Q:四塊種子業務上半年增長情況?
現在沒法更新。22年種子業務高速增長沒問題。體量還是小的。而且動物醫療和AED海外也有佈局。微創和骨科22年還是翻翻增長預期。
Q:公司三類系統在新基建中配置比例?
不得不配置,不論信息化考覈還是高質量醫院考覈,他們必須重視信息化系統。所以公司現在的三瑞系統才能順應市場需要。現階段醫院考覈指標發生變化了,尤其是大醫院,現在考覈信息化程度,遠程診療能力,質量控制能力等,功能上考覈的是疑難雜症佔比和四級手術以及微創手術的佔比。目前推的比較快的是瑞智聯和瑞影雲,他們更貼合現在醫院需求。
Q:公司對DR板塊規劃,未來會不會考慮進入CT等領域?
DR需要的平板探測器都是公司自研自產的。所以邁瑞研發上一直是這個態度,重點元器件都要自研自產或者合作方式來實現。
現在不考慮進入CT,因爲公司覺得現階段沒有價值。公司現在進入的都是自己的科室生態圈解決方案,放射科不是公司的重點。公司重點在麻醉科,微創外科等,公司要打造一個可以協同的閉環。放射和公司其他生態沒有什麼協同性,公司反正現階段不考慮。
Q:醫保推進集採有利於國產替代嗎?器械集採背景下公司如何維持高利潤?
推進國產替代是醫保局使命。高端醫療裝備自主可控是領導人說的話,所以集採中肯定有更多利好國產的規則。
Q:新品規劃上?
超高端超聲23年上市,腔鏡吻合器和超聲刀23年上市,其他會一直高端產品上市。公司過去增長都是高端產品上市帶來的。中低端產品都是慢於公司自己增速的。
公司遠期25年之前進入全球前20,現在排名37.
Q:海外我們的主要業務規劃?
動物醫療海外翻番21年,國內增速140%。邁瑞每個業務都是全球性發展的。國內種子業務這塊推的更快一些。
AED歐洲有突破,今年英國有一個大訂單(上萬臺),他學校的替換需求這塊,國內AED是爆發階段。其他總體海外基數低,但增量上還是國內更大一些。
Q:IVD海外?
公司現在儀器都是投放的,沒有常規銷售,現在考覈試劑產出,不考覈儀器銷售業績了。所以現在全部的IVD儀器都是特價機,未來都要考慮試劑增長,公司一定要建設耗材對應的渠道,本來設備和耗材就是兩批人所以一定要建立耗材渠道。公司也有很多考覈指標包括高端客戶的突破,試劑的收入佔比。
去年海外儀器收入佔比更大,未來儀器佔比會下降。
公司IVD產線本來就增長很快,海外的IVD會比國內增長更快一些。公司海外也是要從小樣本客戶到中高樣本客戶。
Q1美國市場30%增長,Q2還是高增長。主要就三個產品線,監護線等。當然美國IVD市場就集中在幾個龍頭,因爲終端集中在幾個ICL公司那裏。要進入短期比較難,所以公司IVD美國發展目前不是重點。
公司也在海外佈局IVD本土製造,因爲物流的問題和供應安全問題。海外大客戶ICL的樣本需求非常大,他們要求廠家試劑要本地供應,目前主要在土耳其,印度印尼和巴西已經有了IVD本地生產。公司海外IVD的佈局主要在發展中國家,歐美先不考慮。在俄羅斯本來有佈局規劃的,但現在因爲戰爭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