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華爾街不在乎

人類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話雖如此,但書寫歷史之人並不都是戰爭的親歷者。

4月2日,俄軍撤離基輔北部的布查鎮後,烏克蘭總檢察長稱在當地發現了410具平民遺體,其中280人被埋在亂葬崗中。

3月25日,俄羅斯國防部召開發佈會,通報俄軍在烏克蘭軍事行動第一階段共損失5176人,其中1351名軍人陣亡。

與此同時,波蘭和德國居民已經在過砍柴取暖的原始生活,荷蘭政府建議洗澡時間不要超過5分鐘。更尷尬的是春耕時節已至,農民們卻收到化肥斷供的消息。

世界的前途掌握在一小部分國際精英手中,他們親手製造的所有危機,到最後,卻總是由佔據大多數的窮人買單。

但,他們根本不在乎。

01

Disaster profiteering

2020年底,《經濟學人》發表了一篇標題為“Disaster profiteering”的文章,意為“災難投機”,主題是疫情期間價格管z的困境。

疫情爆發之後,商家們囤積大量的消毒劑、漂白劑、口罩和手套並漲價銷售,政客們想要打擊無良商家,卻遇到了兩個棘手的問題:

一是如何確定價格過高的標準,二是限制哄抬物價遭到大多數經濟學家的反對。

來源:經濟學人

商人遵循經濟學規律,與政府顧及社會秩序產生矛盾,這不只體現在傳染病引發的社會危機中。戰爭進行時,此類矛盾更加常見。

俄羅斯對烏克蘭宣戰後,以英法德美等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達成對其發起經濟制裁的共識。具體措施除了SWIFT制裁外,最主要的還有出口管z和禁購國債。

SWIFT是無差別攻擊,後兩項制裁才是真正的對症下藥。

俄羅斯體制之所以有“堡壘”之稱,經濟上一方面倚仗佔全球四分之一的能源出口,另一方面就是全球前五的巨量外匯儲備。能源禁運和國債禁購,等於斷其一足。

策略是好策略,但偏偏有人給普京接上了這條腿。

美英率先對俄能源禁運設定最後期限,一個是本月22號,一個是年底之前。最近很多人討論美國在禁運之前囤積俄羅斯石油,這是把國內搶菜的思路代入進去了。

事實上,所謂美國“狂買”俄石油多少有些誇張。俄羅斯官員説過去一週美國進口俄石油量大增43%,實際只是從每天7萬桶增至10萬桶,相比去年的每天20萬桶已經減半。

何況來自俄羅斯的10萬桶原油,在美國前十大進口來源中只佔1.8%,在俄羅斯每日出口量中的比重也只有1.4%。

國家層面,這3萬桶其實不值一提。但對私人企業而言,每一桶油可都是實實在在的利潤。

同理,從去年6月14日開始,拜登政府就對一級市場發出購買和承銷俄羅斯債券的禁令。但在二級市場上,華爾街已經靠抄底俄羅斯債券發了一筆橫財。

援引IFR消息,通過俄羅斯債券和衍生品交易,摩根大通和高盛今年已經各自獲利約1億美元,巴克萊銀行則至少獲利5000萬美元。

從戰爭爆發開始,華爾街就對“抄底俄國資產”不遺餘力,尤以高盛最為熱衷。不但買了俄羅斯鐵路兩年公司債,還訂購兩年俄羅斯外幣債,投標俄羅斯國債。

從政治角度來看,俄羅斯經濟崩潰得越徹底,北約越應該鼓掌。2月上旬,俄羅斯第二大天然氣生產商諾瓦泰克股價還是215美元,開戰後短短几天血崩到65美分。

但這種案例在華爾街投行的交易員眼中,就是有便宜不佔,王八蛋。

問題來了,各國政客經濟制裁的口號喊得震天響,投資經理們卻堂而皇之地頂風作案。為啥沒有機構對這些人進行監管,政府的權威何在?

02

Inside Job

無論如何,發外國災難財總是爽歪歪。貨真價實地把錢賺到手,順便對受苦受難的國家與人民表示痛心,諒他也無話可説。

比如幾家著名軍火公司,洛克希德-馬丁、諾斯羅普格魯曼和雷神,2月底以來股價都大漲了一波。

軍迷朋友們應該對雷神很熟悉,烏克蘭被援助的“標槍”反坦克導彈就是這家公司生產的。3月德國國防部買的35架F-35戰機,則產自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軍火商發戰爭財,天經地義。二戰期間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工廠強迫集中營裏的猶太勞工每天工作12個小時,戰後聯邦法院卻數次駁回猶太人要求賠償的訴求。

一直到1964年越戰爆發,萊茵金屬公司得到美國國防部一份價值5000萬美元的武器訂單,徹底讓這家僅次於克虜伯的德國第二大軍工企業起死回生,時至今日,業務遍及全球。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日本。戰後三菱重工被肢解為西、中、東日本重工業株式會社三家公司,並在《波茲坦公吿》規定下被銷燬全部軍工生產能力。

但朝鮮戰爭爆發後,日本迅速成為聯合國軍的橋頭堡和後勤基地,整個戰爭期間獲得了價值30多億美元的軍事訂單。

三菱重工因此再次崛起,《水門橋》裏的空投鋼樑就是這家公司生產的。如今三菱重工常年位列世界500強,去年在全球軍工企業百強中排名第32位。

在外國天空轟鳴的炮彈畢竟打不到本土,生意人可以不在乎。比如索羅斯為了賺錢在韓國製造的慘案——130萬職員失業,自殺率升至42%。

但倘若這種痛苦,輪到本國人民來承受呢?

2010年,索尼經典電影公司拍了一部叫《Inside Job》的紀錄片,中文譯為《監守自盜》。這部紀錄片揭露了2008年金融海嘯背後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當年斬獲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

次貸危機使全球股市一年之內蒸發了34萬億美元財富,多達5000萬人失去工作。直到今天全球納税人還在還這筆爛賬,但危機的真正締造者明明不是我們。

謊言不會傷人,真相才是快刀。事實上那些真正的“罪人”,並不像窮人一樣不得不在後危機時代接受懲罰。

比如,在金融危機之前的7年裏,雷曼兄弟5名高管賺了10億美元,公司破產並未影響到他們的個人財產。

美林證券CEO斯坦·奧尼爾在金融危機前兩年賺了9000萬美元。危機爆發後馬上辭職,又拿走了1.6億美元股票期權及退休津貼。

危機之後奧巴馬政府上台,僱傭的新任聯邦儲備銀行總裁赫然便是高盛前首席經濟學家威廉·杜德利,不顧他曾經大力鼓吹衍生性產品的事跡。

還有馬丁·費爾德斯坦,這位哈佛經濟學教授曾擔任里根政府首席經濟顧問,一手推進解除金融管z,從而為次貸危機埋下禍根。

另一邊,他在華爾街保險巨頭AIG董事會任職超過20年,拿到數百萬美元薪資。也受奧巴馬邀請成為其經濟復甦顧問團成員之一。

經歷過08年的人都該明白:“危機”兩個字,只在窮人的字典裏存在。

03

political contributions

華爾街向來有恃無恐,一場比賽中,球員是我,裁判也是我,制定規則的也是我,你憑什麼跟我同台競技,甚至妄想我吃到紅牌?

要解釋這種不公平的規則,還要説到“political contributions”,即政治獻金制度。1998年到2008年,華爾街在政治獻金和遊説上花費超過50億美元,金融危機之後花得更多。

有種理論認為,總統選舉本質上是一場金錢遊戲,這並非空穴來風。2004年和2008年,大選耗費資金已經達到10億和24億美元。

從2010年開始,美國最高法院先後取消組織和個人的政治獻金上限,總統大選從此越發燒錢。到2016年,特朗普和希拉里的對決消耗高達60億美元。

越發高漲的花銷變相抬高了政治門檻,1992年,國會參議員中的百萬富翁比重是28%,到2006年已增至將近6成。

當然,相比於自掏腰包參加選舉,華爾街更傾向於為政客提供資金。

據統計,摩根大通、高盛和貝萊德等華爾街投行在2020年選舉中貢獻了7.87億美元。除了政治獻金,它們在個人捐款和舉辦籌款晚宴等方式為競選者提供的資金則更多。

比如嘉信理財集團以公司名義發放的競選資金只有50萬美元,董事長查爾斯·施瓦布過去兩年向共和黨人提供的捐款卻高達1870萬美元。

每年向華府提供鉅額政治獻金雖然是華爾街的潛規則,但這些錢畢竟只是用於形象包裝和廣吿營銷,最後的結果還是取決於民意。

比如韓國。

1987年,盧泰愚當選韓國總統。這位總統幹了兩件大事,一是主導了韓國從威權軍政府向民主政治的改革,二是全面放開對銀行和非銀機構的利率管z。

政治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同步進行的結果可想而知,青瓦台與大型財團實力此消彼長,逐步演化成財閥大而不倒,總統卸任後不是入獄就身亡的慘淡局面。

天下烏鴉,其實一般黑,即便被西方輿論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獨裁者”普京也不例外。

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宮之後立即對七大寡頭展開鐵腕清洗,在記者會上面對提問,霸氣十足地向這些曾掌控俄羅斯聯邦的寡頭們喊話:要麼死,要麼滾。

確實有些寡頭被打倒了,比如入獄的新聞大亨古辛斯基和首富霍多爾科夫斯基,被驅逐的“克里姆林宮教父”別列佐夫斯基。

但也有寡頭被收編了,比如葉利欽的女婿、鋁業大亨奧列格·德里帕斯卡和阿爾法銀行總裁弗裏德曼,他們繼續控制着俄羅斯的經濟命脈。

當然,前提是唯普京馬首是瞻,併為這位戰爭狂人提供充足的軍費。

普京與德里帕斯卡

那些慘痛的回憶,比如韓國喪失經濟主權,俄羅斯被竊國大盜販賣核心資產,時至今日還在被底層勞動者默默承受。

但“他們”依然不在乎。畢竟戰爭就算再激烈,也無法晃動他們餐桌上的紅酒。

04

結語

曾連任3屆香港證監會主席的沈聯濤在採訪中説:

“為什麼金融工程師拿着幾倍、甚至百倍於真正工程師的薪水?工程師造橋,金融工程師造夢。而當那些夢變成噩夢時,買單的永遠是別人。”

很多人在描述國際局勢時喜歡用大國敍事,動輒他們美國,我們普京大帝。然而美國有住在地鐵裏的流浪漢,俄羅斯也不乏身家數百億美元的寡頭。

像鋼鐵俠一樣的愛國企業家畢竟不多,對更多的生意人而言,老百姓失業餓肚子,子弟兵在戰火中當炮灰,甚至民族割裂、國將不國,他們都不在乎。

畢竟,窮人的朋友,最終還是隻有窮人自己。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