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耕,農業種植板塊迎來大爆發。
近半個月以來,隆平高科、登海種業、荃銀高科、蘇墾農發等農業股紛紛飆升,農發種業更是猛漲50%以上。
圖片來源於富途
農發種業的主營業務為農作物種子的生產銷售、化肥貿易以及農藥的生產銷售。其中,2021年,超過48%的營業收入來自於化肥業務;此外還有小麥、農藥、玉米、酒糧、麪粉、水稻等業務。
年報顯示,2021年,農發種業實現營業收入37.64億元,同比增長2.78%,歸母淨利潤為3631.10萬元,同比增長34.02%。在去年二、三季度虧損的情況下,得益於第四季度歸母淨利潤的大幅增長至4109萬元,全年收益得以回正。
農業種植板塊的爆發,除了春耕的熱度之外,還離不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政策利好、俄烏衝突加劇全球糧食危機等消息的刺激。
種業是整個農業產業鏈的源頭,在糧食產業中的作用非常關鍵,種子的品質直接影響到糧食收成,堪稱農業的“芯片”。
目前,國際種業市場的大部分份額由拜耳、科迪華等歐美巨頭佔據。我國每年要花數十億用於農作物種子進口,要避免農作物種子被“卡脖子”,就得提高自有化水平。
作為農業大國,我國種子行業規模已達上千億。但我國種業公司規模較小,格局分散,在技術研發、營收和淨利等方面均與國際巨頭存在較大差距,未來在實現國產替代、行業集中度提升等方面還有一定空間。
01
國產替代化
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為了保障14億人的口糧安全,我國的糧食自給率在95%以上,水稻、小麥等農產品基本能實現自給自足,也就是大豆、玉米等進口量比較大。
為了保障足夠的糧食產出,就得買大量優良的農作物種子來種植,所以我國對種子的需求一直很大。據預測,2021年,我國農作物種子市場規模達1385億元,未來市場規模仍將不斷擴大。
作為全球第二大種子需求國,我國每年都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農作物種子。2019年,我國農作物種子進口額為4.35億美元,即使減去出口的2.11億美元,種子淨進口額也高達2億美元以上。
目前已有70多家國際種子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其中不乏拜耳、科迪華等巨頭,這些國外種子企業研發起步時間較早,在種子培育方面具備一定領先優勢,一大批洋種子滲透到我們的田間地頭。
我國進口種子較多的類別主要是蔬菜種子和草種,外加玉米種子也小比例依賴進口,像水稻、小麥等種子主糧種子基本都用國產的。進口國方面,我國從美國進口的種子最多,其次也從日本、丹麥、智力、泰國、德國等多個國家進口農作物種子。
問題是,許多進口種子是雜交的,雖然在產量和品質方面存在優勢,但這種雜交種子往往只能使用一次,留下的第二代種子會出現性狀分離,產量遠不及第一代。種植户們為了提高產量,就得重複購買第一代雜交種子。
一些進口種子價格比國產種子貴幾十倍,甚至有種植户稱“國產種子是論斤賣,洋種子是按粒賣”。長此以往,不僅巨大的利潤被外企賺走,而且太依靠進口也存在“卡脖子”風險。為了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我國農作物種子的國產替代化勢在必行。
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通知,要貫徹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包括健全農民合作社財務和會計制度、建立家庭農場“一碼通”管理服務機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合發展、穩糧擴油等。
國家的政策支持對農業種植來説是一大利好,其實這些年國家對農業一直都有政策傾斜和補貼,像耕地保護補貼、種糧補貼、玉米大豆生產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都是,但這些補貼主要針對農户,對種業公司的影響並不大。
可見,有政策支持還遠遠不夠,國內種業公司們想要維持高股價和市值,還得靠實力和業績説話。
02
業績堪憂
目前,國內種植業A股上市公司中,總市值超過百億的有6家,分別是北大荒、隆平高科、登海種業、海南橡膠、蘇墾農發、荃銀高科;農發種業、亞盛集團、豐樂種業、神農科技總市值超過50億元。可見這些頭部公司市值都普遍不高。
A股種植業市值前10名公司,數據來源於Choice
從經營業務來看,北大荒主要從事耕地發包經營,穀物、豆類、油料等作物的種植及銷售等業務,土地承包費在營收中所佔比例約為77%。北大荒旗下的墾豐種業主要從事玉米、水稻、大豆等農作物種子的研發、生產、加工、銷售服務,其在國內的水稻、玉米、大豆種子銷售收入排名靠前。
隆平高科是國內種子巨頭。其收入主要來源於水稻種子和玉米種子,這兩者累計收入佔比超過7成。其次,公司還有農化、棉花、油菜、蔬菜瓜果種子、向日葵種子、雜谷種子等業務。
登海種業主要研發和銷售玉米種子,其玉米種業務為公司貢獻了8成以上的營收。此外,公司還有小麥、蔬菜、花卉種子業務,只是佔比較小。
蘇墾農發主要經營食用油、原糧銷售、種植業水稻、種植業小麥、農資、大米業務,另外還有小部分麥種、稻種業務。
荃銀高科的主營產品為水稻,2021年,水稻業務為其帶來12.07億元營收,佔比超過47%;訂單糧食業務營收佔比超過28%。此外,公司還有玉米、小麥、瓜菜等業務。
由此可見,國內這些頭部種業公司業務較為分散,集中度偏低。業績方面,營收規模也並不高,有的甚至還處於虧損狀態,與國際種業巨頭們差距還非常大。
2021年,德國農業巨頭拜耳銷售額增長8.9%至440.81億歐元,其中作物科學事業部銷售額增長11.1%至202.07億歐元。美國種子巨頭科迪華去年全球淨銷售額同比增長10%至156.5億美元,作物保護和種子業務的銷售額均有所增長。
同行業的國內公司中,荃銀高科2021年營收為25.21億元,淨利潤1.69億元;農發種業去年營收為37.64億元,歸母淨利潤為3631.10萬元;隆平高科去年前三季度營收為8.27億元,歸母淨利潤-2.98億元。
不僅是業績比不上,技術研發方面也差距很大。拜耳、科迪華等種業市場超級航母本身經驗和技術方面的積累就比較深厚,再加上每年斥巨資投入研發,技術方面的領先優勢將更明顯。而國內公司中,只有隆平高科的研發費用投入較多,其他公司都偏低。
03
尾聲
糧食屬於剛需行業,市場需求一直較為穩定。我國人口已高達14億,隨着老齡少子化現象的加劇,未來總人口還會減少,即使有政策支持和國產替代化空間,未來種子行業的增長也極為有限。
目前,我國種業存在集中度不高,企業規模較小,農作物種子類別也較為分散,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原始創新品種不足等問題。頭部上市種子企業市值均不高,營收和淨利等方面與國際種子巨頭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近期,雖然在春耕熱度、政策利好、俄烏衝突加劇全球糧食危機等影響下,農業種植板塊大漲,農業種植板塊迎來大爆發,但在股價大漲之後,農發種業、隆平高科、登海種業、荃銀高科等公司估值都已經到了較高的水平,在缺乏業績支撐和增量市場的情況下,存在較大下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