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高層地震、股價大跌,中芯國際怎麼了?

昨日盤後,A港股芯片界“全村人的希望”交作業了。

大概看來,中芯國際三季報營收92.81億,同比增長21.5%,環比增長5.5%;毛利率提升至30.2%,同比增長3.9個百分點,環比增長3.7個百分點;扣非淨利潤13.93億,同比增長24.9%,環比倒退16.14%。

與三季度業績報吿一同釋出的,還有一份高層人事變動公吿,蔣尚義辭任副董事長、執行董事及戰略委員會成員;梁孟松辭任執行董事,仍擔任公司聯席首席執行官;周杰辭任非執行董事、薪酬委員會成員及審計委員會成員;楊光磊辭任獨立非執行董事及薪酬委員會成員。

好成績+高管地震,今日中芯國際港A兩市均低開,最終分別收跌3.83%、3.92%。看來,資本市場還是看淡多一些。

這個“全村人的希望”,到底還能寄予多大希望?

1

業績緣何大漲?

中芯國際業績上漲的原因,受益於半導體週期上揚、需求增加,不過重點,還在於今年的缺芯潮。

供不應求,價格自然上漲,這點在中芯國際身上也有明顯體現。Q3晶圓出貨量為172萬片,雖然環比下降1.5%,但晶圓ASP達到了773元/等效8寸片,環比提升9.4%,另外,先進製程的導入上也一步步上升,FinFET/28納米營收佔比達到18.2%,創下歷史新高,也為ASP的上升提供助力。中芯國際現在可以説不愁沒生意,只愁產不出。產能利用率已連續兩個季度超過100%,其中第三季度為100.3%。

因此,公司也在加快擴產,Q3的資本開支為70 億元,較上個月增加約20億,2021年計劃的資本開支約為281億元。

在研發投入方面,達到10.82億元,較上一季度增加17.37%,中芯仍然維持對先進製程的追趕;管理費用為4.35億元,較上一季度大增45.07%,原因在於中芯國際深圳新廠試經營導致相關開支增加,同時在技術研發、產能擴張與人才激勵上都加大投入。

對於Q4的業績指引,營收預計環比增長11%到13%,毛利率預計在31%到33%之間,中芯對於營收和毛利率的提升,仍然有信心。而基於前三個季度的業績和四季度指引,公司全年營業收入增長及毛利率目標均上調到29%左右。

這份三季報,略超預期,但是幅度並沒有很大,市場自然也沒有太多興奮點。

2

高管地震

比業績更重磅的,是中芯國際高管人士的變動,最重點的蔣尚義的辭任。

實際上,在去年年末蔣尚義加入中芯國際時,就爆出了研發負責人梁孟松主動請辭的消息,兩人的恩怨、一山不能容二虎等等的吃瓜大戲,被翻了個底朝天,不僅涉事的兩人,還包括台積電、三星、中芯國際,輪番被放到“火”上烤,樂壞了吃瓜羣眾。

最後的結果,梁孟松還是留在了中芯國際,蔣尚義照樣做副董事長,不知道誰有這麼大本事,擺平了他們倆。

關於蔣梁兩人的“歷史大劇”,正史野史實在太多,孰對孰錯,無從考究。不過,接受度比較高的,就是兩人確實存在恩怨,主要還是性格和利益的糾葛。

梁孟松是公認的技術大牛,性格偏執,做研發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而蔣尚義雖然也是做研發,但他卻少一些偏執,多一些八面玲瓏,更適合做管理。傳言兩人在台積電曾經共事,因為大家都是心高氣傲之人,互相看不順眼,加上在具體的功勞分配和職業升遷上,出現嚴重分歧,結下了樑子。

按理説,偏不偏執、八面玲瓏還是九面玲瓏,並沒有絕對的好壞。半導體巨人Intel公司創始人安迪.格魯夫就有過一個名言: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在半導體這類絕對的高精尖領域,要搞研發,不是瘋子,不能成大事,更不足委以重任。

只不過,偏執的人同樣也是難以相處之人,梁孟松應該就是這一類代表,可以曠日持久、不休假、不娛樂,一門心思撲倒在技術崗位上,如果僅僅為了賺錢,那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唯一能夠解釋的,就是某種已經深入到血液和骨髓的價值取向,也只有這種價值取向,才能讓一個人完全超越世俗的金錢和人情世故。

説到回饋,梁孟松這類人所需要的,精神層面遠遠大於物質層面,簡單地講就是尊重、理解、認可、信任等等。在上一次被爆出來的請辭信中,就有過這麼一段描述,梁孟松一面説自己是如何為中芯鞠躬盡瘁,另一面又憤懣自己不被尊重,不被信任。

 

梁孟松被説得最多的一段經歷就是從台積電負氣出走,跳到三星。短短三年,就幫助三星完成了從45納米到16納米的技術追趕。最終,張忠謀在2015年的大會上承認,在16納米的技術上,三星確實超越了台積電。緊跟着,三星又搶在台積電之前,進入14納米,這就直接導致了當時蘋果6S的A9芯片訂單,被三星搶去了大半,讓台積電損失超過10億美元。

從研發實力上講,梁孟松是當之無愧的牛人,據説可以排進全球半導體牛人榜前五,他加盟中芯國際之後,中芯快速突破14nm製程,並實現量產,就是最好的證明。但這類的牛人,不好相處也是出了名,中芯去年把蔣尚義引進來,可能是確實需要蔣尚義的經驗和能力,只是明知兩人關係有間隙,還沒事先通知,這背後究竟是機遇什麼樣的考量,對於外界來説到現在依然都是一個迷團。

3

還能買嗎?

八卦説完了,我們還是聊聊股票吧。

自2018年芯片戰之後,中芯國際就突然被寄予了“全村人的希望”,國家扶持、資本市場追捧,股價更是一路高漲,如果從2018年的低位算起,到2020年中,中芯國際股價漲了差不多9倍,科創板的上市申請也是火速通過。然而,上了科創板之後,中芯國際股價很快掉頭向下。

以至於後來有人吐槽,港股的那一次大漲,只不過是有人配合科創板IPO做的局,為的是讓科創板的定價有參照:“港股都這麼高,科創板好意思定這麼低嗎?”

最終的結果,中芯國際科創板定價為27.46,募資500億元,比最開始時的12元翻了一倍多,錢嘛,沒有人會嫌少。也只是這個事,加上後來股價的低迷,使得中芯國際一路被人詬病,又一個“出道即巔峯”的典型。

實事求是地説,中芯國際確實受惠於國產替代,所在的賽道,所面臨的需求,都沒有問題,但問題在於,半導體生產最終比拼的是先進製程,這一塊卻始終被西方捏在手裏。沒有EUV光刻機,中芯的7nm先進製程基本出不來,只能退而求其次做N+1,如果沒能突破先進製程,和台積電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最終只能混跡中低端領域。

從估值層面上講,中芯確實不貴(我指的是港股),即使混跡中低端,也值這個數。

在對未來業績的預期上,中芯國際也還可以。

首先,行業環境上,明年隨着新增產能釋放,短缺問題會得到緩解,價格的堅挺度沒有今年好,但半導體的週期還未到下行期,整體的需求仍然處於高位,ASP不至於下滑太多。

其次,中芯國際的擴張仍在進行,資本開支、研發費用都維持高位,14nm製程仍在爬坡階段,毛利率還處在提升階段,新建產能不斷投產的情況下,量是可以有保證的。所以從長期的角度看,中芯國際的業務是不斷走好的。

至於炸鍋的所謂高管地震,反而影響有限,一來蔣尚義來中芯不到一年,對中芯的影響有限,二來他現在離開,他和梁孟松可能出現的內訌也就不了了之了。

總結下來,就是“量”和“價”都有確定性,那麼賺EPS的錢就有保障。不過,因為西方的壓制,先進製程一直難以突破,所以也就很難獲得很好的估值溢價,股價想回到去年的高光時刻,就更難了。所以中芯的股價,要想大漲可能還需要等待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當然,憑藉着中芯國際現在逐漸放量的業績,以及一直處於比較低的估值水平,就算沒有像其他芯片股那樣誇張的大漲,大概也不會有太多下跌的空間。

同時作為A港股芯片界“全村的希望”,還是希望中芯國際能早點在解決管理層問題,業務儘快放量,擔負起大家對它的期待和信任。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