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證券市場紅週刊,作者:張桔
成癮性消費行業,它的財務表現是可以持續的,這類公司如果能通過品牌力的提升帶來產品定價權的話,是可以關注的方向,比較典型的就是白酒和醫美。此外,大消費領域,複合調味品同樣是值得長線關注的。
大消費賽道在近幾年成為公募排名靠前的制勝之鑰,基金公司對於白酒和醫藥的重視程度被提到史無前例位置,其中,有多位女基金經理因憑藉對於消費的敏鋭觀察力而在投資中走在了前列,譬如銀河基金的楊琪就是其中之一。
銀河基金楊琪接受了記者的獨家專訪。楊琪表示:“我會關注成癮性消費行業,它的財務表現是可以持續的;這類公司如果能通過品牌力的提升帶來產品定價權的話,是可以關注的方向,比較典型的是白酒和醫美等。”
她進一步解釋:“消費品投資很多是對人性的一種洞察,我們不能坐在辦公室裏靠想象去投消費品,還是要從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去捕捉和觀察,從中去發現自己能夠理解到的投資機會,同時需要把公司的產品服務和真實的消費需求以及生活場景融入進去。”
記者:經歷了前兩年核心資產的上漲高潮後,今年二級市場熱點板塊輪動頻繁,您對此如何看?
楊琪:在經歷了2019年和2020年連續兩年相對較高的投資回報後,相應的投資標的估值已處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究其原因,機構投資者的長期投資理念滲透其中,因為看好其長期表現,所以願意給估值溢價,同時相關標的基本面短期增速快慢不一,但整體產業的長邏輯沒有發生變化,所以大家相對看淡短期的波動,導致一些核心資產處在估值比較高的位置,這是機構投資者長期看好的一個映射。
今年年初,可能會有人覺得經歷了去年的疫情,今年經濟肯定會比較好,所以春節前市場表現較為亮眼,但是節後大家又開始擔心隨着疫苗的接種和經濟的復甦,流動性會出現收緊,從流動性收緊角度又下跌了一輪。等到大家最悲觀的時候,市場又開始企穩了。5月底時,消費類的很多資產還是在新高附近,大部分龍頭公司年內的波動可能就在零上下區間。總之,投資者需要去淡化這種衝上去又跌下來的過山車式的波動。
記者:針對當前市場新變化,您的投資思路在下半場會做哪些修正?
楊琪:對於下半年,流動性後面會怎麼發展和疫情後續會如何演變,我覺得大家預期可能都不一樣。我儘量淡化對特別宏觀的事件走向去做預判,整體來看,我覺得今年應該是降低收益率預期,如果能夠有一定絕對收益率的話,應該也是比較好的結果。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説,個人資產配置適宜拿出一部分不急用的資金來做長期的投資,這是經過實踐檢驗和數據論證的,當然,我不建議大家用短線思維去做一個極端的判斷,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我覺得需要有一個長期的投資理念。
記者:您如何看待近幾年一直熱門的白酒賽道,其估值目前並不低了!
楊琪:對於白酒的高估值,我們肯定要去細化的,因為即使同為白酒,今年的一線酒和後面的二三線酒的表現還是非常割裂的,整體表現出現分化。我們與2019年相比就是看兩年的複合收益,審視它們的高速成長是否含有水分。其實有一些公司雖然估值高,但我們發現,這些公司是符合成長特質的,就是過去兩年保持30%以上的複合增速,並且滲透率較低,市場空間還是比較大的,所以估值高也藴含着大家對未來市場潛力的期待。
其實,白酒類資產需要穿透去看,本質是老百姓在追求消費升級。具體來説,在吃吃喝喝消費上面,高淨值人羣的預算是不太會受經濟影響的,相關企業的財務表現也是很穩健的,這類資產若拉長週期來看,它們還是比較好的一批能穿越週期的資產。
記者:請進一步談談。
楊琪:白酒有其品類特殊性,比如高端白酒越陳越香、具備社交屬性等。從全球比較優勢來看,其具備可以規避外資競爭的中國文化獨有的特質,並且從財務數據來看,相對低的固定資產投入兼具穩定高毛利,從競爭格局來看比較清晰穩定,正是以上種種特點使得白酒受到大家關注。其實,消費品的一個特質在於需求可以被創造,產品品牌的生命力是可以延續的,當然,階段性供需矛盾過大會積累短期風險。
白酒它不是看量,它更多的是在於價,重點在於企業的現金流。其實白酒屬於近幾年總量消費增速不高,但是隨着價格帶的上移,“喝少一點、喝好一點”成為了一種共識。雖然量可能增長不快,但是價格增了,然後利潤率就會超過收入,長此以往形成一種複利效應的話,可能就會獲得可觀的投資回報。
記者:近一段時間,二線白酒的上漲勢頭已經超過一線白酒,這正常嗎?
楊琪:一部分人看好二線酒的邏輯在於體量比較小,它們的一些高端酒推出來的量級可能就是幾百噸量級。如果説看好二三線酒的彈性,比如在不同地區進行銷售時,只要能有一個渠道的推力來幫助賣,第一輪的邏輯是無法證偽的。
但是這些品牌未來大家還喜不喜歡,可能現在還不是考驗的時候,大家只是看短期它的銷售增速是否很高,然後未來能否成為一個全國品牌,個人判斷,很多公司未必能成為一家真正全國化的公司。
記者:白酒板塊未來的發展前景如何?
楊琪:我覺得當前白酒的基本面還是比較穩健的,因為我是經歷過2013年的行業低谷,當時白酒的擴張可能走在了需求的前頭,那個時候的高端就是渠道鋪庫存,真實的消費力是靠三公消費去承接的,老百姓在很多商務場合並不常見高端白酒,它的客羣是單一的。但是經歷過那一輪洗牌之後,行業發展得還比較紮實,白酒產業的受眾羣體還是在擴張的。
但是我覺得投資永遠沒有完美的,比如又便宜又好、大家都很喜歡、同時估值殺到地板這一場景很難出現,投資者可以在中間做一個權衡。
記者:在醫藥股配置上,我們注意到您似乎很偏好醫美賽道?
楊琪:在醫美這條賽道上,其實2015、2016年很多上市公司併購的時候,大家已經研究過一輪醫美了,也就是説醫美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只是當時缺乏標的,行業格局還不是很清晰罷了。
當時,我也在關注醫美行業,因為參照韓國醫美行業發展來看的話,我覺得中國醫美行業的發展道路可能會有相似之處,原因有幾點:第一個層面就是從消費觀念來看,很多人的愛美意識是在覺醒的。我看消費可能淡化宏觀的影響,我更多的關注社會當中消費觀念帶來的一些深遠的影響。
第二個層面就是在我的底層框架邏輯裏,愛美是一種本性。我會關注長週期的一類資產,比如説醫美,從需求的本源來看,即然沒有人會拒絕變美,變美需求就是一種持續的高階的需求。
第三個層面是從科技進步來看,隨着愛美習慣的養成,再加上互聯網醫美知識的普及,導致瞭如今醫美產品的豐富度在逐年提升。
記者:您覺得投資者如何才能在醫美賽道找到好標的?
楊琪:以前想投這一產業找不到具體的標的,其中好多公司可能比較雜,都是轉型而來的,也不是行業裏發展靠前的企業。我當時去佈局這一行業中剛上市的某家公司,我覺得它是好賽道里面能夠做出好產品的,然後管理有差異化有競爭力的一家公司,我才選擇買入該股。後來發現自從前年另一家公司上市開始,醫美的熱潮愈演愈烈,再加上今年這種標的越來越多之後,大家就會從整個產業鏈裏面挖掘,最終還是每個人去選擇自己認為最有競爭力的公司。
記者:除去白酒和醫美,大消費領域您還看好哪一個細分賽道?
楊琪:我還看好複合調味品,以前醬油替代了鹽和味精的結合,在燒菜時,你會發現少放鹽和少放味精同時可以實現,因為醬油替代了這兩類功能,它是一個初級複合調味品。但是發展到現在有高等級的複合調味品,類似金湯肥牛和酸菜魚這類高難度的菜品,現在已經有廠家幫老百姓做了其中一部分。
其實他們本質上也在切換調味品賽道,市場可能現在有的品種比較單一,沒有出現產品線特別全的公司,同時日常生活能夠高頻使用的產品可能還比較少,所以如果有一類複合調味品的話,意味着稍微學一點烹飪知識,只要按比例去分配食材和複合調味品按比例去搭配就可以完成,大大降低了從業的門檻。此外,大家比較關注的預製菜,其實他們也是在替代調味品,這一產業正在迭代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