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Clubhouse與視頻號狹路相逢,音頻or短視頻?
格隆匯 02-08 17:40

2021年農曆牛年前夕,世界一分為二,一邊的人在努力搞微信紅包封面,一邊的人在接力 Clubhouse 邀請碼。

2月5日,微信上線“微信紅包封面”小程序,個人微信用户只要創建視頻號併發布一條視頻集齊10個贊即可自己定製微信紅包封面;另一邊,Clubhouse 繼續推動全球音頻社交熱潮,七麥數據顯示,截至2月8日 Clubhouse 已經進入19個國家和地區的 App Store 免費榜前10名。

(Clubhouse分區排名,七麥數據)

一牆之隔阻擋不了國內用户參與的熱情,鑑於閒魚的高價邀請碼和各種社羣的邀請碼接力活動,可以合理推測,國內用户為 Clubhouse 在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 App store 排行榜貢獻良多。

這顯示出當下社交領域正在發生的兩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一是張小龍對視頻號的全面解讀,宣示了微信向視頻化過渡的決心,視頻已成為全球主流社交產品發力的重點;

●二是在大洋彼岸掀起的 Clubhouse 指向的音頻社交,迎來了資本和市場雙重看好,創立十個月的 Clubhouse 估值已達10億美元,相關競品或產品均迎來利好。

視頻號與 Clubhouse 的火爆,指向的是當前社交產品截然不同的分化之路:

視頻是一種更大眾化、個體化,話語權進一步下放的表達方式;音頻社交則存在着結構上的失衡,意見領袖(或大V)的話語權天然佔優(雖然看似每個人都有發言機會)

無論是在張小龍演講所述還是在行業的衍進中,視頻化更像是內容形式發生的變化,對微信和抖音快手等來説,視頻與社交的粘合確實在逐步增強。

胡泳在《視頻正在“吞噬”互聯網》一文中解釋道:未來的個人表達,將是一個往下短、往下碎、往下“演”的進程,因為短視頻顯然比文字更能夠直觀地展演自己。

在這種趨勢下,“隨手拍”與“人人上傳”成為內容產業生產模式鉅變的基礎(專業化更上一層);反觀音頻(音樂產業除外)則一向作品化程度低,更加倚賴社交關係。

實際上,短視頻是一種內容表達形式,而視頻或音頻聊天則是一種語言表達形式,天然存在的缺陷是表達的獨佔性,禁忌“七嘴八舌”的表達——“吵架”的發生只需要兩個聲音同步發生。

因而,在語言表達的場域內,更加註重秩序與次序,被重視的表達者往往只是少數派。

我的一位朋友形容的更加形象:“想象下我們老祖宗,圍一堆火,講故事,永遠是大祭司能説最多話。”

“短視頻代表的話語權下放”與“音頻表達的向上集中”同時發生,是否代表了當下社交產品的物種分化乃至説互聯網的分化呢?

01

我們先從 Clubhouse 講起。

由於是邀請註冊,Clubhouse 推出的前幾個月用户增長比較緩慢,去年七月時僅有 Paul 和 Rohan 兩個全職員工(創始人)

Clubhouse 的初始內測用户包括硅谷投資人、科技公司職員、名人政客等,討論質量相對較高,聽眾可以通過右下角的“舉手”圖標申請發言。

第一個在國內大陸引爆的 Room (聊天室)應當是馬斯克在2月1日創建的 「Time Elon Musk on Good 」,幾個小時內馬斯克聊了各個公司業務的進展和預期、還聊了比特幣等話題。

Clubhouse 的 Room 中包含主持人、演講者、聽眾三種角色,一個 Clubhouse Room 的對話質量或者吸引力如何,往往取決於 room 主題和演講者身份,因此可以形象地將 Clubhouse 稱之為一個「大型多人在線互動式播客」。

這種“名流”與聽眾的互動,提供了一種對話發生、參與的稀缺性,Clubhouse 創世團隊的願景是 「一個熱情和包容的社區 」,並稱“沒有社區, Clubhouse 什麼都不是”

Clubhouse 的產品圖標均來自其用户頭像,其創始人在產品博客上透露,到今年1月中旬, Clubhouse 用户量已達200萬了,外界預測 Clubhouse 用户量目前已突破500萬並且 Clubhouse 正在擴大團隊,開發 Android 程序和新的輔助功能。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Clubhouse 計劃啟動商業化測試,允許創作者通過小費、門票或訂閲等功能直接獲得報酬,並計劃推出“創造者贈款計劃”,以支持 Clubhouse 創作者。

“很像早期知乎的形式”,這是包括包括一些互聯網從業者、媒體人給出的一個相似的評價。

Quora 及知乎,是移動互聯網前代問答 SNS 網站的代表,兼具社交與表達的功能,且最初同樣採取的邀請註冊制。

早期的 Quora 及知乎都頗具“精英範”(彼時互聯網普及度尚低):奧巴馬、扎克伯格、阿方索·卡隆等都曾是 Quora 的用户;而知乎的種子用户包括產品經理、投資人、高校學者、媒體人等。

(目前馬化騰在知乎的唯一一則回答)

類比Quora、知乎,Clubhouse 的“精英化”不僅是其社區及邀請機制擴散的結果,也跟音頻類產品的特點相關,演講者多“名流”,聽眾往往也“層次較高”——

尼爾森網聯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網絡音頻節目聽眾規模達到6.61億,接觸率為47.55%,佔網民規模的82%;且網絡音頻節目聽眾呈現明顯的年輕化、高知化、高質化、白領化趨勢,在網民中更加成熟、學歷更高,高端人羣佔比更高。 

益普索2020年的一則報吿則顯示,歐洲富裕人口收聽播客的可能性幾乎是普通大眾的兩倍:一個人越富裕,他/她收聽播客的可能性就越大。

以 Clubhouse 的“中國用户”為例,由於客户端及跨區使用的難度頗高,更遑論想要參與進外語 Room 中,使用的高門檻是非常明顯的。

品玩創始人駱軼航就總結了活躍在 Clubhouse 上的幾類人羣,並直呼 Clubhouse “中國用户”為 「上流中國網民 」。

(品玩,駱軼航)

當然,隨着更多用户的湧入,Clubhouse 的話題範圍在擴大,參與門檻下降,也出現了“所有人問所有人”的 Room,但創始團隊擔心的社區泛化帶來的言論問題已然發生。

去年 Clubhouse 社區內曾就身份、種族、性別、種族主義和宗教等話題發生了許多激烈對話,併產生了一些羣體言論衝突和網絡暴力。

Clubhouse加強了主持人(Moderator)的角色能力,主持人扮演的是策劃房間風格、管理對話、溝通聽眾的作用。

Clubhouse 希望促使主持人的角色對 Room 的討論發揮更多積極的平衡作用。

主持人維護髮言空間的秩序,參與者自覺次序發言,Clubhouse 的這種社區規則對話題參與羣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clubhouse的社區指南中表示,“分享舞台”和輪流發言,能夠拓展談話的廣度和深度,從而帶來不同的聲音。

這令我想到,張小龍曾提及的“信息的寬廣度和質量,一直是微信要解決的問題。”

由於參與門檻較高與發言結構失衡的問題,Clubhouse 或許不是一種羣體溝通的通案,但確實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02

相較Clubhouse,短視頻的消費呈現的“下沉”特徵則指向了互聯網的日益下沉,但短視頻代表的“話語權下放”也是存在爭議的,它所關聯的公共表達究竟是如何實現的?

騰訊新聞《抖音內幕:時間熔爐的誕生》一文曾引述一位字節中高層的話:“字節雖然做得很大,提速很高,市值很高,但它和AT有個最本質的區別——它不具備社會價值。”

毫不誇張的説,國內與國外在短視頻化這條路上的加速,幾乎都是被抖音及其海外版TikTok推動的。

在抖音的內容分發中,次第的流量池構建了一套高效的內容篩選機制,以呈現給最匹配用户喜好的視頻內容。

這種內容機制下,是很難理清,究竟是算法在迎合人,還是人在迎合算法?

一方面是基於大數據的算法機制在努力迎合個人用户的取向,另一方面是大量創作者研究平台算法機制,不斷調整內容與推薦機制的契合度,以獲得更多曝光機會。

或許可以這樣理解,“用户話語權”在短視頻平台並不具體呈現為某一用户個體的喜好,而是具象為一個又一個“標籤”的有機組合——微信視頻號的“標籤”其實已經暗含了微信分發算法的方向,社交關係與標籤化兩手抓。

《創作者死於視頻》一文曾提及,視頻的傳播效率其實很低,在社交鏈上的薄弱使得網絡視頻的傳播效率問題尤其突出。爆款視頻,恰恰是藉助了音頻(即音樂)的傳播模式——「重複—洗腦—傳播—再重複」。

因而,在搜索和社交很難給到視頻傳播流量後,基於算法的分發才能後來居上。

短視頻在“Kill Time”這條路上幾乎一騎絕塵,超越了以往的媒介形式,對流量的自然飢渴會進一步刺激互聯網公司紛紛邁向視頻化,微信、Facebook的視頻化“補課”還會加快。

短視頻的社會價值究竟是什麼?

2020年,快手的Slogan由“看見每一種生活”更換為“擁抱每一種生活”,更早一些,快手的slogan是“記錄世界 記錄你”;抖音的Slogan是“記錄美好生活”;微信視頻號的Slogan則是記錄真實生活。

記錄、看見,成為短視頻在產品層面尋找社會價值的關鍵詞。

這多少來源於 YouTube 以來網絡視頻的存在基礎,也來源於平台對“人人上傳”的視頻生產模式的鼓勵,後者對平台意味着源源不斷且廉價到近乎免費的內容供給。

視頻號被寄予微信“下一個時代”的希望,而抖音張楠則在一次採訪中稱:“抖音未來也許是一種生活方式。”——

在增長瓶頸和視頻化趨勢下,短視頻平台與社交平台紛紛在彼此之間尋找答案。

胡泳斷言:Facebook或者微信驅使所有人都開始發佈視頻的那一天,我們的信息流中所包含的有價值的內容要比現在更少。

他進一步提出一個問題:當你只想展示你的可愛狗狗時,網絡的視頻化可能會很有用,但是如果我們想要真正地討論社會問題,那該怎麼辦?

短視頻究竟是“殘酷底層物語”的體現,還是媒介大眾化的進步,尚未可知。

03

以商業成敗看,短視頻實現的經濟效益是其快速發展最確定的因素。

視頻創作方式雖然發生了變遷,但視頻的生產、傳播、獲益的規律並沒有什麼變化,只是在廣吿之外,與消費結合的更為緊密。

抖音成為了字節跳動的流量中樞和營收主力,微信正在通過視頻號連接內部商業體系,快手則在上市當天就實現了超千億美元市值(雖然其虧損擴大)。

反觀音頻,產業化程度最高的在線音樂尚未恢復唱片時代的巔峯,而播客的商業價值仍不樂觀。普華永道的研究顯示,到2024年,中國和全球播客廣吿收入僅為6.89億美元和35.61億美元。

(來源:199IT)

播客的商業化,幾乎處於內容產業商業化最最初級的階段。蓋因其廣吿價值並未被認可之外,播客的作品化程度並不高,也就很難推動付費增值業務。

如 Clubhouse 的發展,商業化的形式無非還是廣吿與付費(電商太遠),從其創始團隊目前的設想來説,向聽眾收費並分配給主持人和演講者,或許是一條可以維護 Clubhouse 社區氛圍和內容質量的方向,但同時也會進一步抬高用户參與門檻。

在本世紀的新十年中,互聯網繼續世俗化。究竟是短視頻還是音頻能夠代表公共表達的未來,或許並不重要。

值得思考的是,互聯網是更多反映人類社會,還是改變人類社會?

微博曾代表的“圍觀改變中國”已經成為舊夢,短視頻試圖標記的“美好生活”、“每一種生活”又或“真實生活”,又真的能構建“娛樂”之上的意義嗎?

Clubhouse 在國內的走紅,不喜歡的人會將其看作一場翻牆聽播客的大型刻奇;熱衷其中的講者、聽眾則將其看作一場開放、感人的遊戲——這本身就是一種羣體之間的不理解。

藉由互聯網反映的人的選擇,無論是視頻或音頻形式,都容易陷入“社交同温層”的小世界中。

或許,被推倒的並不是語言的巴別塔,而是溝通本身。視頻號或 Clubhouse 這些社交產品的出現,代表了人們不斷重建對話的不同努力。

在這個意義上,看見是重要的,聽見也是重要的。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