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寧德時代:3700億解禁“海嘯”來襲,減持還是繼續持有?
格隆匯 02-04 13:40

2021年2月2日,寧德時代(300750.SZ)連發多個公吿披露“投資120億的宜賓動力電池製造基地五、六期項目”、“投資120億的肇慶項目”、“投資50億的福建‘一汽動力電池’項目”,合計投資額達290億。受此消息影響,寧德時代連續上漲,累計漲幅超過10%,市值超過9000億。

2月2日還有一個公吿:2020年7月增發的1.22億股佔股份總數的5.25%將於2月4日上市流通,高瓴、本田技研、太平洋資管等機構浮盈超過230億,其中高瓴浮盈超過100億。

接下來的6月10日,瑞庭投資、黃世霖、李平等在上市前持有的9.52億股將迎來解禁。假若屆時股價超過350元,這部分股票市值將超過3300億。

2020年前三季,寧德時代也曾被“解禁陰雲”籠罩,好在彼時股價不高而且有重磅利好支撐——

2月連拋兩大利好,2月初披露的《與特斯拉展開業務合作的公吿》,2月末披露的《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募集不超過200億,高瓴主投);

3月招銀國際適時啟動了減持計劃,擬在6個月內減持不超過4417萬股(佔總股本的2%);

4月,寧波聯合創新宣佈將減持3312萬股(佔總股本的1.5%);

截至8月的減持計劃期滿,招銀國際減持2659萬股,套現40.3億,減持均價151.6元/股;寧波聯創以183.9元/股減持830萬股,套現15.3億。加上7月增加募集197億,2020年寧德時代及其股東從資本市場“抽水”252億。

在減持完成後的第四季度,寧德時代漲幅近60%,年末股價收於351.11元。

進入2021年,寧德時代面臨規模空前的解禁,雖然在1月份創出424.99元新高,市值距1萬億僅一步之遙,但全月走出一個“陰十字”,與其它新能源相關個股的火爆無緣。

市值8000多億,解禁市值近4000億,假設其中有20%解禁股持有者選擇減持,投資人需要接下800億才能穩住盤面。這一次還會出現“與特斯拉合作”這種級別的利好嗎?去年高瓴以161元 /股入局,如今股價超過350元/股,還能找到高瓴這種級別的大鱷一擲數百億?

解禁畢竟是技術問題,如能保持高速增長,寧德時代將有驚無險地度過2021年。

動力電池份額還有增長空間?

2017年~2020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裝機容量連續四年排名全球第一。2019年,在工信部新能源車型目錄的4600餘款車型當中,有1900款採用寧德時代動力電池。2019年,前五大客户銷售金額佔營收的41.9%,較兩年前下降10個百分點(2017年為51.9%)。

2020年H1,國內新能源車銷量、動力電池裝機容量分別下降44%、42%,寧德動力電池出貨同比下降20.2%,而面向其它動力電池的鋰電池材料業務營收下降46.5%,彰顯了龍頭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寧德時代將主營業務分三部分披露:動力電池、鋰電池材料和儲能系統,前兩項是主要收入來源。儲能業務2017年上馬,2018年收入暴漲十倍、達到1.9億,佔總營收的0.6%;2020年H1收入達5.7億,佔營收的3%。

最近三年,動力電池收入佔比穩定在80%出頭。2019年動力電池收入386億,佔營收的84.3%;2020年H1,動力電池收入135億,同比降20.2%,而儲能系統營收增長136%。有升有降,寧德時代總營收只下降7.1%,但動力電池在其中的份額降至71.6%。

鋰電池材料是對廢舊鋰電池中有價值的金屬進行回收再利用,這塊業務在寧德時代營收中的比重非常可觀。2019年收入43億,佔營收的9.4%。2020年H1營收12.3億,同比下降46.5%。

儲能系統包括電芯、模組/電箱和電池櫃,越來越廣泛地用於發電、輸配電和用電領域。在發電端可以有效克服風能、太陽能輸出不規則的問題,在用電端(如商業樓宇、充電樁)可削峯填谷,潛力巨大,2019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18.8GWh,中國公司份額達83.5%。

2017年,寧德時代儲能系統業務營收約為1640萬元,2018年1.9億,2019年達6.1億(同比增長222%),2020年H1收入5.7億(同比增長136%)。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車市場,在“白名單”保護下,中國動力電池企業享受了四年政策紅利,實現了對日韓系廠商的超越,在2018年全球十大動力電池企業榜單中佔據七席。由於磷酸鐵鋰電池能量密度難以滿足補貼標準,主攻三元鋰電池的寧德時代成為最大贏家。

補貼退坡之後,磷酸鐵鋰電池靠市場的力量大行其道。2020年我國動力電池銷量65.9GWh,其中三元鋰電池34.8GWh、同比降34.4%;磷酸鐵鋰電池30.8GWh,同比增長49.2%。

“白名單”廢止後,松下、LG等巨頭殺入中國市場,其全球市值份額得到提升。根據SNE Research公佈的數據,2020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達137GWh,寧德時代、LG、松下份額分別24.8%、22.6%、18.3%。

國內市場上,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可理解為一種Cell to Pack技術)大幅提高了鐵電池的能量密度(搭載刀片電池的比亞迪“漢”月銷量連續過萬,超特斯拉在中國的銷量)。國軒高科、寧德時代在CTP/CTC領域落後“一個身位”(寧德時代高度集成化CTC電池將於2025年正式推出)。此外,固態電池、石墨烯電池、無鈷電池正“日夜兼程”地奔向市場。

根據最新消息,松下將在2021年開始生產特斯拉最新的4680電池。與傳統電池相比,4680電池能量密度提升5倍,輸出功率增加6倍,續航里程提高16%。

“白名單”廢止、內外夾擊、技術變革,寧德時代動力電池一家獨大的地位不穩。在儲能系統、鋰電池材料兩個領域佈局非常必要,但不足以改變大局。

動力電池毛利潤率下滑

2019年,受補貼“退坡”影響,新能源車銷量由快速增長轉為小幅下降,全年出貨120.6萬輛、同比下降4%。但寧德時代出貨量卻逆勢增長90%,達40.25GWh,約佔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一。

出貨量暴漲的同時,動力電池單價則一降再降。2019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出貨40.25GWh、收入385.8億,每度電容量成本985.6元,較2018年降低8.5%、僅為2016年的46.6%。一輛動力電池容量為80KWh的純電動車(續航里程500公里左右),2016年為16.44萬元、2018年降至8.38萬元、2019年只要7.67萬元。

隨着銷售單價下降,寧德時代毛利潤率一路下滑,2018年還是34%、2019年跌到28%、2020年H1只有27%。但直到疫情發生前的2019年,寧德時代毛利潤一直保持着上漲勢頭,2017年59億、2018年84億、2019年110億。2020年H1,受疫情影響,寧德時代動力電池營收下降20.2%、毛利潤率下降2.4個百分點,毛利潤35.7億、同比下降26.8%。

2017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單價毛利潤為496元/KWh。2018年、2019年分別為357元、273元。

2018年、2019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成本中,直接材料佔比分別為83.58%、81.35%,壓縮可控的製造成本空間不大。如果議價能力不足,無法將材料成本增加額轉嫁給下游,毛利潤率必然下降。從這個角度看,動力電池業務有靠天吃飯的意味。

儲能系統和鋰電池材料收入合計不到總營收的三成,但都有很廣闊的發展前景,而且毛利潤率高於動力電池。

2019年,非動力電池業務(儲能、電池材料)毛利潤達23.3億、毛利潤率32%,比動力電池高4個百分點;2020年H1,非動力電池業務毛利潤達15.4億、毛利潤率29%,比動力電池高2個百分點。

寧德時代毛利潤中,動力電池佔比一直高於80%。2019年動力電池毛利潤110億,佔毛利潤總額的82.5%。2020年H1動力電池、非動力電池毛利潤分別為36億、15億,後者相當於前者的43.1%,在毛利潤率總額中的佔比首次超過30%,可謂舉足輕重。

寧德時代在毛利潤率梯次下降的同時,實現了毛利潤總額的持續增長。2020年前三季,毛利潤分別為23億、28億、35億,而銷售、研發、管理費用分別為14億、15億、16.8億。

用百分比看得更清楚,2020年前三季毛利潤率分別為25.1%、29.1%、27.8%,三項費用合計佔營收的比例分別為15.5%、15.3%、13.2%。

2020年Q3,寧德時代淨利潤達到創紀錄的15.4億(淨利潤率12.2%),同比增長8.8%。

過往四個季度,寧德時代淨利潤合計46.1億。2021年2月2日,寧德時代收盤價對應市值為8567億,相當於過往四個季度淨利潤的185.8倍。在當下的背景下,估值不算高,但考慮到3700億解禁市值,2021年上半年不宜輕易追高。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