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提問2020:行業劇變的拐點之年,新能源汽車在比拼什麼?
格隆匯 12-30 16:28

作者:周雄飛

來源:連線Insight

2020年即將翻篇,這是不同尋常的一年,各行各業都發生着劇變。連線Insight編輯部推出年終策劃“提問2020”,對熱門賽道的發展進行剖析,盤點不同領域的機遇和挑戰,讓泡沫破裂,讓價值顯現。

2020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特斯拉常年霸佔的銷量榜首地位在今年被初出茅廬的五菱宏光奪走;

曾經無人問津的增程式技術,在今年成了受行業和市場追捧的動力模式;

去年曾一度陷入“寒冬”的蔚來、小鵬和理想汽車,在今年一起邁過生死線。

今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黑天鵝”疫情,讓已陷入“寒冬”之中的新能源汽車行業更是雪上加霜。正因如此,這場疫情也成為繼2017年新能源政策補貼降坡後又一行業洗牌的“加速劑”。

在業內一些人看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拐點已至,正如威馬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沈暉對媒體表示:“2020年將成為新能源造車的分水嶺。”

從整體發展看,今年的新能源汽車行業也正在經歷中場戰事。

放眼整個行業,特斯拉、蔚來、小鵬和理想汽車,已成為該行業第一梯隊的玩家,而在他們身後,上汽、一汽和東風等傳統車企,吉利、長城和比亞迪等自主車企也都在奮力追趕。

美團CEO王興曾在今年初對新能源汽車行業格局進行了預測:基本呈現3+3+3+3,3家央企是一汽、東風、長安,3家國企是上汽、廣汽、北汽,3家民企是吉利、長城、比亞迪,3家新勢力是理想、蔚來、小鵬。

王興對於新能源汽車行業格局的預測,圖源王興飯否

目前來看,王興所提出的行業格局已大致形成。由此,經過前幾年的草莽發展,新能源汽車行業已趨於有序和穩定、並從上半場已來到中場。

同時,巨頭與車廠的聯盟正在發力,老牌燃油車企業的轉型也在加速。隨着新玩家的不斷加入,新能源汽車的新戰局將呈現什麼樣的態勢?

1

行業格局重塑

“經過一年的調整,蔚來正逐步進入正軌,從重症監護室轉到普通病房了。”

今年6月,蔚來在收到騰訊價值1000萬美元的投資後,蔚來CEO李斌對媒體説出了這句話。從去年到今年上半年,蔚來、小鵬、理想都過得比較痛苦。

去年年底,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在多方苦苦找錢後,理想ONE才得以實現量產;

小鵬汽車由於去年維權等事件影響,其創始人何小鵬不得不自掏腰包完成無人領投的C輪融資;

率先入局的蔚來汽車去年一度面臨退市的風險,李斌一度被冠以“2019年最慘的人”。

就在“三兄弟”還沒緩過神的時候,突然襲來的疫情再次給整個行業一記重錘。據乘聯會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為31.3萬輛,同比增速下降了44%。

困境之下,上市融資成了一個辦法。今年7月-8月,理想汽車與小鵬汽車相繼登陸了納斯達克和紐交所,成為了繼蔚來汽車之後完成美股上市的新能源車企。

理想汽車和小鵬汽車美股上市,

圖源理想汽車/小鵬汽車官微

如今,“造車三兄弟”皆已完成上市,但威脅依然存在。

它們最大的對手就是特斯拉。今年7月初,特斯拉的股價一度大漲近4%達到1120美元/股的歷史高位,並以2080億美元的市值超越豐田,成為全球汽車企業之首;與此同時,在特斯拉售價“五連降”的攻勢下,國內市場一時間哀聲連連,甚至有業內人士評價:“特斯拉降一美元對新能源市場的打擊都是巨大的。”

特斯拉雖磨刀霍霍,但在其市場表現和市值的影響下,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利好發展,“造車三兄弟”的增長尤為明顯。

今年11月,蔚來、小鵬和理想相繼發佈了2020年第三季度的財報,根據財報顯示,三兄弟不僅在銷量上實現了逆勢增長,而且均實現了在毛利率上的轉正,其中理想的毛利率與特斯拉的毛利率相差僅為8%左右。

就在財報發佈後,三兄弟的股價也被推高。其中小鵬汽車的股價漲幅高達33.92%,一度超過了蔚來和理想的漲幅。11月24日收盤,蔚來,小鵬和理想的股價分別為55.38美元/股、72.17美元/股和43.64美元/股。

正如本公眾號在《嘲諷小鵬、diss蔚來,馬斯克在焦慮什麼?》一文中寫的那樣,“造車三兄弟”自去年頹勢後成功越過生死線,同時國內新能源第一梯隊車企的市佔率在不斷提高。

據廣發證券在12月22日發佈的研究報吿中指出,今年1-11月,國內新能源車企(蔚來、小鵬、理想和威馬)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份額達到14%,超出特斯拉12%的市佔率。

特斯拉在銷量上的霸主地位同樣被顛覆。

據乘聯會發布的8月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榜單顯示,一直穩居銷量榜第一的特斯拉Model 3首次跌下首位,五菱宏光MINI EV以15000輛的銷量逆勢成為第一。自此之後,9月到11月,五菱宏光一直穩穩佔據銷量榜首。

8月-11月特斯拉Mdeol 3與五菱宏光MINI EV銷量對比,

數據來源於乘聯會,連線Insight製圖

與五菱宏光相同的是,像歐拉汽車等二線玩家也在近幾個月內實現了在銷量上的反超。據乘聯會數據,自9月開始,歐拉黑貓就來到了特斯拉身後,連續三個月佔據銷量榜第三名,將原有的蔚來、理想和比亞迪等玩家甩在了身後。

在行業的劇變中,洗牌也更加快速地進行。

從今年6月開始,前途汽車和博郡汽車相繼被曝出破產清算的消息;緊接着賽麟汽車在7月被曝出遭法院查封;而到了年底,長江汽車和眾泰汽車也相繼宣佈破產。

自2017年政策補貼開始降坡以來,整個行業都處於在洗牌的環境下,每年都會有一些新能源造車企業退出戰場,但在風口效應下,更多的玩家正加入進來。

這其中就包括阿里巴巴、百度這樣的大廠。

如果細看國內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造車三兄弟”,無不發現在他們身後依然站着阿里巴巴、百度這樣的大廠。本公眾號曾在《爭奪新能源汽車“終端”,大佬不能輸》一文中對此進行過詳盡的分析,通過一番爭奪,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和美團均完成了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押注,選中的正是小鵬、蔚來、威馬和理想汽車。

而在上月底,阿里巴巴率先聯合上汽、上海浦東強勢進場,緊接着百度在本月也宣佈將與吉利或威馬等車企合作造車,甚至連“絕不造車”的華為也與長安汽車一起聯合打造新能源汽車。

一時間,這些大廠從之前的投資者變成了真正的入局者。

除了獨角獸和巨頭外,二三線新能源汽車也還在試圖突破。

今年7月底,華人運通首款新車高合HiPhi 1亮相,由於該款車定位於豪華智能純電動超跑SUV,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廣泛關注;而在兩月後,哪吒第三款概念車Eureka 03也在北京車展上亮相,定位於轎跑車型。

高合HiPhi 1與哪吒Eureka 03,

圖源華人運通/哪吒汽車官微

自該行業2014年興起並發展至今,特斯拉傲視羣雄、“造車三兄弟啊”望其項背的舊有格局已不復存在。

行業格局重塑,在今年尤其明顯,這樣的變化,在車輛動力模式及動力電池領域同樣明顯。

2

動力模式抉擇下的電池焦慮

自新能源汽車行業誕生之時,對於動力模式的選擇就一直爭論不斷。

純電動模式、插電混動模式(增程式)和燃料電池模式主要的三種動力模式,而這其中,純電動模式被業內視為未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終極動力形態,由此較為看好這一新能源發展路徑。

正因為如此,特斯拉,蔚來、小鵬及威馬汽車等新能源車企在成立之初就選擇了純電動動力模式來發展各自的汽車產品,但很快這些車企發現這一動力模式下的缺點:

由於國內在動力電池和充電網絡方面的研發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不成熟,從而導致在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之後,出現了動力電池續航短、充電慢等棘手問題。

而這一問題,對於理想汽車而言並不棘手。因為在其發展初期就選擇了增程式來作為自家產品的動力系統,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曾在理想汽車首款車型——理想ONE的發佈會上,稱該系統“將永遠解決電池裏程焦慮的問題”。

理想ONE發佈,圖源理想汽車官微

簡單説,由於該系統就是為新能源汽車隨身攜帶一個“充電寶”,的確可以解決電池續航問題。但就在該系統推出早期,業內對此的質疑大過認可,在當時業內看來,隨着電池技術的迭代,充電配套設施會越發完善,增程式模式只是一個暫時性過度產物。

明勢資本創始人黃明明曾這樣對媒體表示:“在新能源造車行業內,理想的產品力是一流的,但李想並不會去講投資人愛聽的‘特斯拉故事’,反而提出了增程式,因此融資能力上,理想必然會遭遇不順。”

正因為這樣,在去年行業寒冬下,理想汽車只完成了一輪融資,理想ONE的量產之難可想而知。

而到了今年,增程式模式卻逐漸被市場和業內所接受和認可。

本月,在國務院辦公廳公佈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中,增程式路線也獲得認可。規劃指出,以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為“三縱”,加快佈局整車技術創新鏈。

由於政策的推動,國內選擇“增程式”的車企陣營也已不是理想汽車一家獨佔,而是有更多的車企也開始選擇這一技術。

其中就包括吉利汽車和東風汽車。前者將在今年推出一款實用增程式的A級電動車,後者旗下嵐圖汽車首款車型將使用該技術。此外,北汽也在青島投建增程式發動機項目。

而對於選擇純電動路線的特斯拉、蔚來及小鵬汽車來説,解決動力電池續航短、充電慢等問題也成為了它們造車之外的主要關注點。

特斯拉,作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拓荒者,在造車伊始就啟動了超級充電站的建設,截至2020年11月,特斯拉已在全球範圍內擁有2萬個超級充電樁,在國內37個城市之中,共開放了60座超充站、共計517個超級充電樁。

特斯拉超充站,圖源特斯拉官微

與特斯拉相同的是,作為國內新能源造車先行者之一的蔚來汽車,也在成立之後很快開始了對充電設置的鋪設,與特斯拉不同的是,蔚來選擇的是換電模式。

2017年12月,蔚來汽車發佈了旗下的換電補能服務,通過這一換電服務,車主就可將原本長達30分鐘以上的充電時間縮短至幾分鐘之內完成。截至2020年11月,蔚來汽車已在國內建成158座換電站,57座超充站。

相比之下,換電站在今年成為了國家更為認可的補能模式。

今年兩會之間,時任工信部部長苗圩提出,將繼續加大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各類充換電設施互聯互通;同時,2020政府工作報吿也將“建設充電樁”擴展為“增加充電樁、換電站等設施”。

由此,換電模式不再是蔚來的獨享。今年9月,長安新能源首座換電站在重慶奧體中心落成,並表示未來5年將在重慶市累計建成100座換電站。無獨有偶,就在同月,吉利科技集團智能換電站也落地重慶兩江新區,並計劃2023年之前在重慶地區建成200座換電站。

再來説電池本身方面。

今年9月底,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在“電池日”上發佈了包括“無鈷”電池在內的新電池計劃,本公眾號在《特斯拉新電池計劃發佈,對誰的威脅更大?》一文中對此計劃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按照馬斯克的介紹,這一計劃在真正落地後將有效解決動力電池的諸多問題,比如通過將電池融合進車架之中來增加電池的續航里程;通過使用“無鈷”的電池來增加電池的安全性和降低電池成本。

對於動力電池的問題,蔚來自然也在通過研發更大能量密度的電池來解決。兩月前,李斌曾對媒體表示,蔚來正在研發一款能量密度為150kWh的電池包,在使用這一電池包後續航里程將超過900公里。

本月,蔚來汽車聯合創始人、總裁秦力洪在媒體溝通會中透露,在明年1月的NIO Day上發佈這款電池包。這也意味着,未來配備這一款電池包的蔚來汽車將有望超過小鵬汽車P7車型的700公里續航。

而在降低電池成本這塊,蔚來也基於換電站技術上推出“車電分離”的BaaS方案來實現,通過選擇這一方案,消費者在購車時就可以只付車輛的費用,電池可通過租用形式來使用,最大限度降低購車成本。就在蔚來推出這一方案後,小鵬汽車汽車也緊接着推出了相似的BaaS方案。

 蔚來汽車換電站,圖源蔚來官微

據連線Insight向多位新能源車主採訪可知,目前通過大量鋪設換電站和超充站基本可以解決換電時間長的問題,但對於電池續航短方面,尤其是在冬天,這個問題依然存在。

“隨着各車企在動力電池技術方面的不斷迭代和更新,再加上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電池巨頭也在着重研發新的電池技術,電池續航短這一問題在之後的一兩年裏有望會得到解決。”動力電池行業從業者秋池對連線Insight表示。

除了動力電池之外,汽車智能化也成為了今年眾多新能源車企的發力焦點。

3

汽車智能化的比拼

“未來汽車將是巨型的移動智能終端。”

今年初,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上,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鄔賀銓曾這樣對智能汽車下了這個定義。對此,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也説過:“智能汽車上路行駛的時間比多數人預料得要更快。”

正因為這樣,在今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諸多爭奪戰中,汽車智能化成為關鍵,在這方面,自動駕駛成為新能源車企們爭相佈局的技術領域。

早在2013年,特斯拉就啟動了自動駕駛系統的研發工作,並通過自研推出了自動駕駛Autopilot系統。作為國內新能源汽車的代表——蔚來、小鵬和理想汽車旗下產品也自均實現了L2-L3級別的自動輔助駕駛功能。

今年10月,特斯拉率先在自動駕駛方面有了新的進展。

彼時,特斯拉宣佈將向少量車主發佈測試版全自動駕駛功能。馬斯克對此表示,一旦完全投入使用,全自動駕駛功能將在有信號接收的區域,甚至在特斯拉從未駕駛過的道路上自主導航,並且能夠實現零干預駕駛。

特斯拉全自動駕駛軟件最新版,圖源特斯拉官微

緊接着,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在同月也分別推出了各自最新版本的自動駕駛輔助系統。

前者發佈消息表示,隨着NIO OS2.7.0的更新,蔚來NOP領航輔助功能正式推出。據蔚來官方介紹,在此功能開啟後,可實現匝道自動調節車速、識別車輛並打燈變道匯入主路的功能。

而對於小鵬汽車,則是在10月底的小鵬汽車智能日上推出了NGP高速自動導航駕駛系統以及全語音車載系統。據小鵬汽車官方介紹,該系統僅支持在高速等封閉路段實現自動進出匝道、打燈變道以及超越慢車等一系列操作。

為了讓自動駕駛系統更為精準,小鵬汽車在上月20日的廣州車展上發佈了一款“鵬翼版”全新版P7,其CEO何小鵬並透露了他們在自動駕駛技術方面的最新進展——明年將推出全球首款搭載激光雷達的量產智能汽車。

“這就意味着,小鵬汽車在自動駕駛方面將暫時領先於特斯拉、蔚來汽車,但隨着更多車企使用激光雷達及自動駕駛領域的進步,小鵬汽車未來是否還具有優勢還不好説。”智能汽車行業從業者孫濤對連線Insight表示。

雖然在自動駕駛上發展的如火如荼,但不能否認的是,作為汽車智能化“大腦”的汽車芯片方面除特斯拉自研芯片之外,其他車企均搭載着英偉達、Mobileye等企業的芯片,國產自研化並不足。

據東吳證券發佈的《2020年造車新勢力深度分析報吿》顯示,除特斯拉在汽車芯片上做到了自研,蔚來、小鵬和理想等國內新能源車企,在汽車芯片方面均使用國外芯片企業的產品。

蔚來、小鵬和理想汽車芯片使用情況,

截圖自《2020年造車新勢力深度分析報吿》

於是,在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聯合11部門發佈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戰略中提出要積極推動智能汽車的產業化落地速度,並特別指出要推進車規級芯片,智能計算平台等核心技術的研發。

在政策紅利的影響下,新能源車企們積極開始為之佈局。

今年4月,比亞迪發佈公吿稱,公司旗下的車規級IGBT已佔據國內市場的18%份額。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是電動汽車等能源轉換與傳輸的核心器件,一直被業內稱為汽車電子的“CPU”,屬於汽車芯片中的功率半導體。 

而在一個月後,北汽產投與Imagination集團、翠微股份共同簽署協議並宣佈成立北京核芯達科技有限公司。從北汽對外的宣傳來看,該合資公司將針對自動駕駛的應用處理器和麪向智能座艙的語音交互芯片研發。 

5個月後,吉利汽車緊隨其後。今年10月,由吉利控股的億咖通科技與Arm中國達成合作,共同出資成立芯擎科技,該合資企業將圍繞自動駕駛、微控制器、智能座艙等芯片領域進行研發及量產計劃。值得一提的是,芯擎科技的CEO汪凱隨後表示將在明年發佈首款7nm車規級芯片。 

而在9月到10月,蔚來汽車和理想汽車業相繼宣佈正在規劃自主研發自動駕駛計算芯片。據知情人士對36氪表示,蔚來汽車內部已組建相關的獨立的硬件團隊,團隊名為“Smart HW(Hardware)”。

另據理想汽車宣佈,已與英偉達(NVIDIA)及德賽西威正式簽訂三方戰略合作協議。並宣佈將在2022年推出的下一款車型——全尺寸增程式智能SUV上率先使用NVIDIA Orin系統級芯片,這也將成為國內第一家搭載Orin系列芯片的汽車廠商。

綜上,可以看出今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戰爭不僅存在於造車的主戰場,同時戰火也燒到了動力電池、自動駕駛及汽車芯片等領域中,而這一切正是車企們在為新的戰局儲備“彈藥”。

4

未來的仗怎麼打?

“隨着蔚來、理想和小鵬均完成上市,就意味着這三個車企應該都脱離了選拔賽,正式進入到資格賽階段,是一個新的開始”。

上月,李斌在接受鈦媒體專訪時這樣表示。這也意味着,國內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也將進入一個新的戰局。 

那麼,在新戰場怎麼突圍?

現在可以肯定的是,主戰場依然會在造車和銷量比拼上,目前多家車企均已公佈了各自的新車發佈計劃。

本月初,特斯拉對外事務副總裁陶琳在微博中表示,國產特斯拉Model Y將於明年上半年正式投產並上市銷售,這也是繼今年初特斯拉公佈國產Model Y項目啟動後又一最新消息。據此前相關介紹,該車將搭載77kWh的三元鋰電池組,NEDC續航里程為594km。

 特斯拉國產Model Y項目啟動儀式 ,圖源特斯拉官微

不過,國產Model Y在“造車三兄弟”面前或許並不能佔到多大優勢,雖然小鵬G3的工況續航不如國產Model Y,但蔚來汽車旗下的ES6、ES8和EC6工況續航已達到了600km左右,理想汽車的理想ONE工況續航甚至已達到800km。

“有一個關鍵點並不能忽略,就是特斯拉的品牌效應,國產Model Y的出現必定會對國內新能源SUV市場帶來一陣衝擊。”新能源汽車行業從業者劉凱對連線Insight表示。

蔚來和小鵬也公佈了各自的新車計劃。

近日,據蔚來汽車官方介紹,將於明年1月份的NIO Day上發佈旗下首款電動轎車,很大可能是去年上海車展展示的蔚來ET7;小鵬汽車在上月廣州車展上展出的“鵬翼版”P7也將在明年上半年上市。

除了第一梯隊的繼續廝殺之外,像阿里巴巴與上汽、華為和長安汽車“強強聯合”的產品發佈也提上日程。

根據阿里巴巴與上汽、上海浦東合作造車的最新消息顯示,智己汽車將在明年1月份正式發佈;同為強強聯合的華為、長安汽車和寧德時代聯合造車,按照計劃首款車型也將在明年一季度發佈。

除此之外,奔馳、寶馬和奧迪等外資燃油車企正在新能源賽道上加速,近日三家車企均已發佈新能源車型的發佈計劃。

奔馳將在明年推出奔馳EQA和奔馳EQB兩款純電SUV、一款純電轎車奔馳EQE;寶馬將在明年發佈純電SUV寶馬iX和純電轎車寶馬i4;與寶馬和奔馳不同的是,奧迪在明年除了會推出純電SUV和純電轎車,還會推出一款四門的純電轎跑奧迪e-tron GT。

在明年的造車戰場,玩家更多了,巨頭的加入,也將讓戰爭更加激烈。

更為重要的是,有了阿里巴巴、華為這樣早已在汽車智能化和智能IOT方面佈局的玩家加入,明年開始的下半場戰爭,智能化的爭奪也將是重點。

“今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有個明顯的變化,就是有更多的個人消費者來購車,這個比例從前兩年的20%提升到今年的70%,是一個很好的兆頭,這意味着新能源汽車正在被更多人接受;同時,也給業內一個啟示,個人消費者的增多,也代表着對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和個性化會要求更高。”劉凱提到。

行業的大背景也在改變着戰爭的走向。

本月13日,在上海舉行的新能源智能汽車生態高峯論壇暨華南理工大學上海校友會第二屆換屆大會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祕書長付炳鋒提出,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預計將在2-3年後完全退出。

這也意味着,未來的2-3年裏,是各個車企刺刀見紅的對抗賽,最終誰能笑到最後?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秋池、孫濤和劉凱為化名。)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