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建銀和光銀之後,農銀國際亦首發研報覆蓋弘陽服務(1971.HK),目標價9.25港元
弘陽服務(1971.HK)自今年7月7日在港交所上市以來持續走高,並於8月4日盤中高見7.63港元創上市新高(較發行價4.15港元累漲約84%)。截至最新(8月13日)收盤,該股報7港元,最新總市值近30億港元。
隨着公司邁過IPO靜默期,近日建銀國際、光銀國際紛紛發研報看好公司的潛力與機會,而農銀國際亦於8月13日首發研報覆蓋弘陽服務(1971.HK)並予“買入”評級,目標價9.25港元,較上一交易日收盤價6.72港元有37.6%的潛在升幅。研報內容如下:
農銀國際發表研究報告稱,預計弘陽服務在管建築面積將從2020年的2,350萬平方米增加到2022年的4,480萬平方米,複合年增長率達38%。截至2019年12月,商業物業項目佔在管總建築面積21.5%。該行指出,弘陽地產是一家由控股股東持有72%股份的上市地產開發商,2019年弘陽地產的合約銷售(按建築面積計)達490萬平方米,2017-19年複合年增長率為70%,支持弘陽服務未來的在管建築面積增長。
一家紮根江蘇的綜合社區服務供應商。2003年成立於南京,弘陽服務是一家知名的綜合社區服務供應商,紮根中國江蘇省,具有強大的住宅物業和商業物業管理能力。截至2019年12月31日,弘陽服務的合同總建築面積約2760萬平方米,分佈41個城市和167個項目。同時,弘陽服務的在管總建築面積從2017年的910萬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99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9%),2019年達158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9%)。南京和江蘇(南京除外)分別佔66%和22%的在管建築面積。
在關聯公司新項目的推動下,2020-22預測收入/淨利潤將分別以42%/58%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弘陽地產是一家由控股股東持有72%權益的上市地產開發商,成立於長三角地區, 並由控股公司持有其72%之權益。根據弘陽地產之年報顯示,其2019年合同銷售按年增長38%至人民幣651.5億元,而合約銷售建築面積按年增長39%至490萬平方米。在2017-19年度,弘陽服務在弘陽地產所開發項目的投標中標率保持在100%。 紅太陽工業原料城主要從事家居裝飾業務,被歸類為控股股東之關聯公司。來自控股股東關聯公司的物業管理收入在2017-19年度期間,複合年增長率也達到22%。
商業地產項目專家。來自商業項目的物業管理服務收入從2017年的人民幣1.11億上升至2019年的人民幣1.77億,這意味著2017-2019的年複合增長率為26%。2019年,商業項目佔弘陽服務物業管理收入的49.9%。根據弘陽地產集團2019年度業績報告,4個弘陽廣場已投入運營,未來亦計劃再開設11個弘陽廣場,這些商業項目將進一步增加弘陽服務的收入。
綜上所述,農銀國際首予弘陽服務“買入”評級,目標價9.25港元。由於弘陽服務很大部分收入是來自能為公司帶來經常性及可預測現金流的物業管理協議,該行以DCF模式計算估值, 目標價 9.25港元相當於2021年24.0倍市盈率和4.7倍市淨率,高於同業平均水平的21.6倍。農銀國際認為,鑑於弘陽服務在商業項目上強大的議價能力以及處於長三角有利的地理位置,因此可較同業享有更高的估值溢價。
值得一提的是,除農銀外,建銀、光銀兩大券商此前亦首次覆蓋並唱好公司,其中:
光銀國際發研報指,弘陽服務是中國江蘇省廣受認可的物業管理公司,在住宅及商業物業的管理方面擁有強大而均衡的物業管理能力。公司的增值服務有助提升其整體盈利能力。潛在的收購計劃亦有助額外提高公司的在管面積,為業績帶來動力。光銀國際首次覆蓋並予弘陽服務目標價9.35港元,評級“買入”。
建銀國際發研報指,弘陽服務是紮根江蘇地區的中型綜合社區服務供應商,兼具快速增長的規模與均衡的業務發展模式。公司住宅和商業物業領域均表現優秀,該行預計其2020年至2022年淨利潤複合增長率為57%,為增長最快的物業管理公司之一,領先同業。建銀國際首次覆蓋並予弘陽服務“優於大市”評級,目標價8.80港元。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