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豬價飆升,牧原半年賺百億
這幾天上市豬企的上半年業績預告相繼出爐,收益之大遠超往年水平,讓人不由得感歎一句:養豬真賺錢!
除傲農生物還未公佈具體業績,上市豬企上半年均有大幅盈利增長。
據統計,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正邦科技、天邦股份上半年盈利預增都超過10億元,其中牧原是唯一一家超過百億的公司。
2019年牧原股份實現139.06億元的淨利潤,當時驚呆了很多小夥伴,這次的成績更是亮眼。
據公司公告,上半年牧原股份預計盈利達105億-110億元,去年同期為虧損1.56億元。公司上半年共銷售生豬678.1萬頭,同比增長16.61%,銷售收入為207.20億元,同比增長202.17%。
數據來源:choice
温氏股份緊隨其後,上半年銷售肉豬486.58萬頭,預計盈利40億元-42.5億元,同比增長189.24%-207.32%。
新希望預計上半年盈利31.5億元至32億元,同比增長約101.68%-104.88%。公司當期生豬銷量為212.29萬頭,同比增長58.01%;銷售收入為74.1億元,同比增長246.59%。
在增長規模上,除禾豐牧業外,增幅均超過100%,其中有4家豬企預增在10倍左右。大北農最誇張,上半年的預計增幅在2279.39%-3171.66%,正邦科技為954.79%-991.16%,金新農為854.48%-1028.02%,唐人神為788.58%-899.66%。
可以説,養豬大佬們上半年是賺得盆滿缽滿,而這主要受益於“二師兄”身價的飆升。
在非洲豬瘟和疫情的雙重疊加之下,國內生豬產能大幅下降,加之歐美疫情導致進口豬肉受限,供給面偏緊,生豬銷售價格整體處於高位運行區間。
數據顯示,2019年5月底起豬肉平均批發價持續上漲,在2019年10月底達到峯值,隨後有所下滑,11月底起又持續上漲,在2020年2月中旬再次下滑,但在5月底,豬肉價格又觸底回升。截至7月10日,我國生豬價格為37.19元/公斤,較去年同期的17.43元/公斤漲了約217.1%。
數據來源:choice
此外,得益於國內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疊加上半年的節日效應刺激了豬肉消費需求的釋放,並且因為規模化的養殖模式和資金、技術、疾病防範等優勢,上市豬企的產能並未受到太大的影響,所以銷售量也有較大的增長。
資本市場上,這些上市豬企也大把錢入袋。2019年到現在,30只豬肉概念股中有16只漲幅超過100%,其中牧原股份更是達到驚人的481%,市值增加了2532億元,以3609億元的市值成為“豬王”。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
2、豬價易漲難跌,業績增長有保障
當然,現在市場和投資者最關心的還是下半年大佬們還能不能保持這樣的增速。
雖然不能百分之百地肯定,但參考豬肉價格走勢和豬企的產能,下半年大概率能延續高速增長。
具體來看,下半年影響豬肉價格的因素主要有幾個:
第一,養殖新規。根據農村農業部的相關公告,下半年開始將對養殖行業的飼料、畜禽廢棄物環保處理進行嚴格要求。這類規定的實行,對農村散户養殖並會產生極大的衝擊:不允許飼料中非必須的添加劑會大量延後生豬出欄的時間(以往大多數養殖户會使用帶有添加劑的飼料快速催熟畜禽),而廢棄物處理對散户養殖的要求更高,相應的設施、流程和管理會帶來不小的時間和經濟成本。
圖片來源:農業農村部官網
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生豬養殖行業規模企業所佔市場份額在不斷擴大,但散户還是佔據主要份額,達到50%左右,產業集中度非常之低。2019年豬企龍頭牧原股份銷售生豬1025.33萬頭,僅佔全國總出欄量的1. 88%,其他豬企的市佔率更小。
散户的產能受到壓制,國內的生豬供應就會受到明顯的影響。
第二、南方洪汛、海外疫情。下半年開始,南方地區連續強降雨,多地出現洪汛,生豬產能受到拖累,部分地區因為天氣出現豬源斷檔的現象。天風證券研報顯示,近期華南地區受雨季強降水影響,能繁母豬產能再度下滑,月度環比下降3.87%,西南地區月度環比下降3.04%。
豬肉進口方面也難以樂觀,由於歐美各國的疫情依舊嚴重,許多屠宰場和大型肉類加工廠先後關閉,加上運輸條件受限,進口豬肉的成本很難降下來。
第三、國內生豬產能恢復程度。從基本面來説,去年10月開始能繁母豬存欄開始回升,中間因為疫情再度下行,現在國內疫情穩定後,出欄量開始恢復,但離去年豬瘟爆發前的水平還相差較大。
從生豬供給的末端——屠宰量可以看到,2月份開始全國生豬屠宰量觸底回升,5月為1385.21萬頭,去年同期為1915.35萬頭,還相差27.7%左右。
數據來源:choice
另外,豬肉價格的飆升也吸引了許多養殖企業和散户進場。啟信寶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到7月份有41596家新註冊的養豬企業,比去年增加了175%。但是一般仔豬到出欄需要6到7個月的時間,加上養殖新規政策的打擊,11月之前都難以形成有效供給。
所以,總的來看,現在國內的生豬產能在快速回復,但是出欄量預計會集中在今年最後兩個月,短期內還會是供給偏緊的狀態,不存在使得豬價大幅下滑的基礎。
另一方面,上市豬企的優勢會在下半年更加凸顯。在資金、技術的支持下,生豬產能能夠率先恢復,加上去年下半年各大豬企出現了大面積補欄,下半年的出欄量預計迎來大幅增長。
牧原股份2020年出欄計劃為1750萬頭至2000萬頭,上半年銷量為678.1萬頭;
正邦科技2020年出欄計劃為900-1100萬頭,上半年銷量為272.54萬頭;
新希望2020年出欄目標為800萬頭,上半年銷量為212.29萬頭;
……
高價、高產量保證了下半年上市豬企的增長延續。
3、豬週期與博弈論
“二師兄”如此金貴,也不禁讓人想到:這次又有不少人要“辭職養豬”了。
養豬公司註冊數3個月增加了175%就是個最好的例子,更不用説外面還有大量的散户。
所有行業幾乎都有個“週期”的説法,養豬也是一樣,所謂的“豬週期”就是:豬肉價格上漲——養殖户大量補欄——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劇增——豬肉價格下跌——養殖户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量減少——肉價再次上漲。
以往行業都是按照這個規律在走,非洲豬瘟和疫情這兩隻“黑天鵝”的出現中斷了原來運行中的週期,但又開啟了下一個週期。
現在大家開始一窩蜂地跑去養豬,目測過段時間就要進入豬週期的下半部分了:供給過剩,豬價下跌。
這樣一看,又有不少人要虧錢跑路了。
有人會問,既然這個週期實實在在存在,為什麼搞養殖的不在週期的底部擴產,然後等到週期頂部大賺一筆?
像前面説的,我國養豬還是以散户為主,尤其是農村地區,大部分養殖户只會根據價高時增、價低時減,不懂這樣的理論,圖個辛苦錢罷了。但就算懂,我想大部分人也還是會選擇順勢而為,畢竟肉貴的時候養豬的風險看起來似乎風險就要小得多。
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這個時代聰明人太多,然後大家顯得就沒那麼聰明瞭。
這是個博弈的問題,看到豬肉價格高漲,以前的想法是:這次我要下海養豬!現在的想法是:又有傻X要去養豬了……
樸實的想法:肉漲價了,養豬肯定賺錢!
博弈的第一層:肉貴了,一定會有很多人要去養豬,現在去隨大流的都是炮灰。
博弈的第二層:大家都不想當炮灰,我現在入場一定能賺錢!
博弈的第三層:他們都以為自己比別人多想一步,現在上車肯定撞上。
……
但是永遠有人會去追漲,也永遠有人會虧慘。
歸根到底,賺大頭的從來都是少數,抱團的就有優勢了。
一輪一輪的週期下來,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沒什麼優勢的散户們在週期的底部不斷被拋出,而形成規模化的企業逐漸替代散户,這也正符合政策意向,是大勢所趨。
現在是散户主導市場,所以大豬企們只管擴張就好,等他們替代掉散户佔有的50%市場份額後,自然就成了現在的散户。
來來去去,規律一直都在,變的只是玩家。
4、結語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下半年國內生豬產能依然受限,豬價很難會出現大跌的情況,豬企的業績預期還是比較明朗的。
兩輪“黑天鵝”下來,大量中小散户相繼離場,市場留出許多空白,豬肉的長期高位運行後續也不可避免地會引發大量玩家入局,行業競爭會進一步加劇。
站上風口,豬都能飛上天。
現在豬真的站在了風口,而且還能再飛一會,大豬企們應該快要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