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全球裁員3.5萬:匯豐這一波“水逆”,何時是個頭……
格隆匯 06-18 19:37

近期,匯豐集團CEO祈耀年在一份面向全球員工的備忘錄中,表示為了應對未來全球經濟暗淡的前景,公司不得不將原先業已擱置的裁員計劃“重啟”。未來3年,匯豐將在全球裁減3.5萬名員工。

他坦言:“……問題永遠不是會不會裁員,而是何時裁員。”

現任匯豐大班祈耀年(Noel Quinn),2020年3月就任。他即將主導未來3年匯豐的裁員進程。圖片來源:Bloomberg

事實上,在今年2月份發佈的業績報告中,匯豐披露,2019年已經幹掉了2300人,而未來還要再幹掉35000人。這一次,祈耀年只是再次強調了這一目標。

三萬五千人,對於在全球有20萬僱員的匯豐來説,意味着15%的員工要被迫打掉飯碗,可見其慘烈。

除了裁員之外,匯豐還將削減表現欠佳的業務,包括歐洲業務的大部分、美國業務、以及環球銀行與資本市場業務。同時,裁員之後剩下的人力與資源,將更加集中於高回報和增長前景較佳的市場,包括零售銀行及財富管理業務以及所有亞洲業務。

根據年報的披露,匯豐這一裁員目標將在未來3年內完成。加入你是一個匯豐人,可以想象得到,未來三年的日子,都要在“會不會被裁”、“何時被裁”、以及“被裁之後去哪混”這三個靈魂深處的折磨之中度過了。

求匯豐人的心理陰影面積……

無疑,匯豐正處在“水逆”之中。這一波水逆,且不説2008年金融危機之中,匯豐股價從72港幣一路跌到16港幣這次撲街;單從2018年橋水達里奧承認做空匯豐來計算,這波水逆,到今天也已經有兩年多了。

1

2018年10月,匯豐股價持續大跌,最近跌到54港幣的低位。隨後,橋水基金的大佬達里奧公佈了自己做空匯豐的“淡倉”(即借券沽空)倉位。橋水這一波做空從2018年3月開始,而匯豐的股價這一年之中從74跌到54,跌幅高達27%。

2018年10月25日香港媒體披露橋水沽空匯豐。橋水基金創始人達里奧聲稱對此次沽空事件負責。圖片來源:Chief Stock

橋水是全球最大的對衝基金。橋水沽空匯豐絕不是空穴來風,事實上,達里奧不僅看空匯豐,也看空整個歐洲銀行股,特別是風雨飄搖、面臨多黨聯合執政、深陷主權債務泥潭的他的母國——意大利。

達里奧看空整個銀行業,是出於他對全球債務長週期的深刻研究。插一句題外話,達里奧在金融市場叱吒風雲之外,也是筆耕不輟,比如,他在最近還發表文章寫到,目前全球債務總量已經接近二戰之前的狀態。

全球債務長週期。圖片來源:達利歐最新演講《有生之年,這個時代最大的三大問題》

達里奧對銀行業的看空,是基於三個條件:

(1)超低利率的超長待機,目前全球發達經濟體幾乎利率都已經“貼地爬行”,美國接近零利率,而日本、法國、德國、北歐等許多國家,已經持續負利率很久。

(2)全球債台高築,包括政府、居民、企業這三大部門的債務/GDP比率都已經超過警戒線。

(3)銀行股的股價普遍虛高。當然,這是2018年的狀況,經歷了兩年多的下跌,目前銀行股的泡沫已經出清的差不多了。

既然整個全球銀行業都面臨這麼多問題,那麼作為全球主要的銀行之一——匯豐——她的麻煩自然不會斷。

當然,除了共性之外,匯豐還有自身的個性。俗話説得好,不作就不會死,匯豐就是自己“作死”的一個典型案例。

2

2012年,匯豐因為涉嫌洗黑錢(money laundering),以及協助墨西哥和古巴毒梟走私等罪名,面臨美國司法部的制裁。但念及匯豐是全球系統性重要的銀行(too big to jail),美方決定網開一面。

死罪可免,活罪難逃。自那時起,美方提出三大訴求,要求匯豐道歉、整改、並接受美方派“工作組”駐點指導,期限為5年。轉眼就到了2017年,五年的期限已到期,但是美方對於匯豐的表現仍然不太滿意。

19億美金的罰款,匯豐哪裏吃得消。於是,常年遊走於各國之間灰色地帶的匯豐,決定鋌而走險,將HW作為“投名狀”上交給美國。

這段羅生門往事,國人都記得,我就不多囉嗦。事實上,匯豐從成立到發跡的歷程而言,就是一串不那麼光彩的故事。

匯豐成立於晚晴的中國上海,但她的作風與思維,從來都沒有離開中世紀歐洲銀行家的那一套。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一手託兩家。

當時中國南方的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匯豐一邊借錢給清政府,另一邊借錢給革命黨。這操作騷極了,只要這兩邊任何一方上了,他的收益都是百倍。

後來中國解放,匯豐不得不從上海撤離,退縮到當時英國的勢力範圍——香港。

但是他一手託兩家的玩法,還在繼續。當時匯豐作為最大的金融爸爸,香港正在崛起的華商新貴,必須依靠匯豐的融資。當然,最後長袖善舞的神奇小李(李嘉誠)與匯豐相處得最好,也獲得了最多的幫助。

時任匯豐大班沈弼(Michael Sandberg)為新落成的中環華人行揭幕,1978年4月25日。圖片來源:南華早報

當然,沈弼其人並非壞人,他和當時香港總督麥理浩一樣,是一箇中國通。他對中國人很友好,對於推動香港的經濟騰飛,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就這樣,憑藉對李嘉誠等華商的扶持,匯豐得以最終沒有像怡和、太古、置地等傳統老牌英資巨頭一樣黯然離開香港。相反,它在香港的存在感越來越強。

如果説香港有本地銀行,那一定是匯豐;如果説匯豐是某個地方的本地銀行,那這個地方一定是香港。最終匯豐在香港實施本地化策略,成為發鈔行,並開始了零售業務,為市民中產階層提供存款和理財服務,逐漸贏得口碑。

這些喜人變化,看似匯豐要洗白上岸了。

3

然而,2019年,隨着HW時間持續發酵,匯豐在其中的黑歷史也一點點被翻出來。2019年8月,匯豐一週之內兩位高管離職,股價暴跌10%。

但這還不算完。2020年初的一場疫情,給香港本就已傷痕累累的經濟,帶來又一記沉重打擊。截至今年三月底,香港已經連續三個季度經濟負增長,而今年二季度繼續負增長也是大概率事件。作為本地銀行的匯豐,受到香港經濟拖累巨大。

好巧不巧,此時又趕上英國央行拒絕匯豐對其非英國股東分紅。這一天正好是4月1日,彷彿匯豐跟他的股東開的一個玩笑。

匯豐的業務,從納税額度來考量,歐洲(含英國)最多;但僅次於歐洲的,就是亞洲;這其中香港和中國內地無疑是大頭。而營收來看,亞洲的佔比更是與歐洲並肩。説白了,業務在亞洲佔了接近半壁江山,然而到分紅的時候,卻不能分給香港以及中國內地投資者。這説不過去。

圖片來源:匯豐2019年業績報告

這一下子,徹底激怒了那些堅定持有匯豐的香港與中國內地投資者。他們旋即成立了維權小組,向匯豐討説法。曾經一度要求匯豐將註冊地遷回香港的呼聲,這次以又起來了。

然而這一切,都難以遮掩一個事實,那就是匯豐已經日薄西山,四面楚歌了。

今年2月下旬,隨着疫情在中國和香港蔓延,匯豐股價開始自由落體,從55左右的位置跌到35。這距離2018年初的高點74港元,已經跌去一半有多。

4

記得2018年2月,在前任匯豐大班歐智華(Stuart Gulliver)卸任之際,他不無欣喜又略帶憂傷地説,匯豐即將進入幸福甜蜜的時刻(lucky sweet spot)。他對外聲稱,一個花好月圓的匯豐,已經重新回到世人面前。

匯豐前任大班歐智華(Stuart Gulliver)。圖片來源:Financial Times

Gulliver的繼任者Flint,正是經他提攜多年,視如己出的親信。對於當時的Gulliver和Flint而言,這一舉動頗顯温情:扶上馬,送一程。

的確,當時而言,美國加息如火如荼地進行,低息環境即將終結;而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降匯豐的重組工作已經步入收官階段;再加上當時的股價已經收回2007年的高位: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匯豐似乎已經重拾往日的榮耀。

然而,出來混,終究是要還的。2018年3月,橋水的空軍就已經開始環繞在匯豐上空,而美國加息也不過是曇花一現,全球金融市場經歷了將近一年的滾動下跌(rolling bear),加上出賣客户和洗錢的陳年舊賬,也市場被了翻出來。

圖為此之前的John Flint在香港中環辦公室。圖片來源:New York Times

2019年8月初,匯豐“出賣客户”的醜聞再度被翻出來,一週之內兩位高管先後辭職,其中包括時任匯豐大班的John Flint。

2019年全年,匯豐的業績下滑、股價撲街、業務收縮,一個昔日龐大的金融商業帝國,正在凋零。然而未來,等着匯豐的,還有長達三年的鈍刀子割肉般的裁員之路……

5

匯豐的這些狼狽與不堪,恰恰縮影了近年來那些曾經的老牌國際金融巨頭的艱難處境。

事實上,裁員和重組的,不光是匯豐;經歷了2019年,以及疫情中的當下,且看德銀、花旗、高盛、野村……這一眾金融巨頭,誰家的日子過得舒心呢?

科技在發展、利率在貼地爬行,人類的合作模式與金融業的形態,時刻都發生翻天覆地的鉅變。誰能跟上時代,誰就能立於不敗之地;相反,因循墨守過去的成功套路,最終會被時代淘汰。

是的,匯豐這一波水逆,不知何時才會到頭。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