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市值120億港元,施一公聯合創辦的這家藥企,剛剛成功IPO
格隆匯 03-23 11:06

作者:任倩 

來源: 投資界

這是2020開年醫藥界最受矚目的IPO事件。

投資界消息,3月23日,生物醫藥公司諾誠健華-B(09969)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每股發行價8.18-8.95港元,首日開盤價9.4港元,開盤即漲超8%,按此市值超120億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諾誠健華成為了首家在港股市場採用“雲敲鑼”上市的公司。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與國家級人才項目專家崔霽鬆博士聯合創立,諾誠健華甫一出世就備受關注。成立不到5年,這家創新醫藥企業吸引了正心谷創新資本、GIC、維梧資本、上海建信資本等一眾VC/PE機構的投資,旗下已有一款重磅新藥即將商業化,有望與全球三大知名藥企角逐百億美金市場。

伴隨諾誠健華IPO,施一公這位炙手可熱的華人科學巨擘,首次站上了敲鐘舞台。

歸國創業4年,醫藥伉儷締造一個IPO

明星科學家有了“新身份”

在華人科學家回國創業的浪潮中,施一公是標杆性的存在。

施一公1967年出生在河南鄭州一個書香之家,1989年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1990年赴美深造,在全美一流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攻讀生物物理學及化學博士學位。1997年,因出色的科研能力,他還未完成博士後研究課題就被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聘為助理教授。

短短9年,施一公獲得普林斯頓大學最高級別的教授職位,並很快成為美國生物界響噹噹的人物,他的學術生涯更像是坐了火箭一樣迅速攀上高峯。

在美國求學期間,施一公邂逅了摯愛——和他師出同門的學妹趙仁濱。趙仁濱也是一位學霸,1986年以哈爾濱高考理科狀元的身份考上清華大學生物系,隨後也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

但與施一公繼續科研不同,畢業後,趙仁濱選擇進入產業發展。她2002-2008年在強生公司先後擔任高級科學家、研究員和首席科學家,後來又在PPD旗下保諾科技擔任藥研生物學總監,積累了豐富的臨牀研究經驗。

面對廣闊的事業前景、優越的生活條件,2008年,施一公卻作出一個讓業界震驚的決定——放棄高達1000萬美元的科研資助,並辭去大學終身教授的職位,全職回國。在輾轉多個名校之後,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並先後出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副校長等職位。

2017年,施一公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獎金高達100萬美元,表彰他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複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的重大貢獻。

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學會外籍會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身兼數職的施一公在學術方面的成就令人難以企及。如今,他加入創業大軍後,迎來首家公司IPO。

值得一提的是,諾誠健華目前的實際控制人,是聯合創始人崔霽鬆和施一公的妻子趙仁濱。

崔霽鬆同樣在製藥領域深耕多年。在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完成博士後研究之後,崔霽鬆加入了默沙東公司擔任美國心血管疾病早期開發團隊負責人,隨後又受PPD邀請,出任旗下保諾科技的CEO兼首席科學官。

融資近20億元,

施一公夫婦身價超15億

諾誠健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13年12月施一公和嚴知愚合作創立的InnoCare北京諾誠。2017年4月,瑞年投資以5480萬元收購InnoCare北京諾誠的全部股權,成為InnoCare北京諾誠的唯一股東。諾誠健華在2016年3月6日將瑞年投資變成其全資子公司,因此諾誠健華間接持有InnoCare北京諾誠的全部股權。

成立至今,諾誠健華累計融資超2億美元,眾多生物醫藥領域知名VC/PE陪跑,IPO前估值已達62億元。

2018年2月,諾誠健華獲5500萬美元融資,由維梧資本Vivo Capital領投,原股東上海建信資本等跟投。2019年1月,諾誠健華完成超1.6億美元的單筆最大融資,投資方包括正心谷創新資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益普資本、維梧資本Vivo Capital、上海建信資本等。

2020年3月13日,上市前,諾誠健華又引入12位基石投資者,包括維梧資本、正心谷創新資本、Hankang Biotech Fund、妙城集團、Matthews Asia Funds(索羅斯旗下基金)、Rock Springs Capital MasterFund、Tiger Pacific Master Fund、Octagon Investments Master Fund、中國結構調整基金、Orient Sun Rise Global、Athos Asia Event Driven Master Fund、WT Investment。

12家機構合共認購約1.64億美元股份,按中間價計算,約佔發售股份的59.66%,設6個月禁售期。

根據招股書,IPO前,馬來西亞籍人Hebert Pang Kee Chan是該公司最大股東,持有16.12%股份;崔霽鬆及家族持股11.45%,趙仁濱及家族持股15.34%,為第二大股東。雖然作為聯合創始人的施一公並不直接持有股份,而按其妻子趙仁濱持股比例計算,施一公夫婦身價超15億元。

諾誠健華的三股東林利軍持股12.08%,曾創立匯添富基金並擔任總經理10年之久,隨後創立了正心谷創新資本。此外,維梧資本持股8.49%,建信資本等其他投資方共計持股10.79%。

研發投入高昂,一款明星創新藥即將上市

角逐全球百億美金市場

眾所周知,創新藥的研發週期長,且研發投入非常高。截止目前,諾誠健華尚無藥品上市,三年累計虧損金額超12億元。但能贏得眾多資本支持,諾誠健華自然有過人之處。對於新藥研發企業來説,最關鍵的兩個因素就是團隊研發實力和產品管線了。

諾誠健華是一家處於臨牀階段的生物醫藥公司,致力於發現、開發和商業化用於治療癌症及自身免疫疾病的Best in Class(同類潛在最佳)或First in Class(首創)藥物。

在成立不到5年時間裏,諾誠健華已有九款潛力候選藥物,產品管線中主要有五款在研產品,分別針對五個不同靶點開發。其中三款產品已經進入臨牀階段,另外兩款還在臨牀前階段。

其中主力產品奧布替尼(ICP-022)是一款潛在Best in Class的新型BTK抑制劑,用於治療多種B細胞惡性腫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已於2019年底向中國藥監局提交新藥上市申請。

招股書顯示,全球、中國的BTK抑制劑市場持續增長,預計中國BTK抑制劑市場2019-2023年按複合年增長率89.2%增長,2023年市場規模將達10億美元。

在全球BTK抑制劑市場中,奧布替尼臨牀試驗進度上僅落後於強生、阿斯利康、百濟神州,全球排名第四。全球第一款BTK抑制劑伊布替尼早在2013年就在美國上市,一年內便成為銷售額增長最快的抗腫瘤藥物之一。2019年,強生在伊布替尼上已經實現80.85億美元的銷售額,較2018年再增長30.3%。

如果奧布替尼在中國獲批上市,不僅能為中國眾多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帶來更多可負擔的選擇,還有實力與伊布替尼競爭全球近百億美元的市場份額。

此外,公司特色產品還有ICP-192(泛-FGFR抑制劑),適應症為膽管癌和尿道上皮癌;ICP-105(FGFR4抑制劑),適應症為原發性肝癌。目前全球範圍內僅有一款FGFR抑制劑剛剛上市,因此FGFR抑制劑和FGFR4抑制劑的市場潛力也很大。

多條產品管線背後,研發團隊也十分豪華。據瞭解,諾誠健華研發團隊超過150名成員,已在中國及全球獲得了八項專利授權,並提交了90項專利申請。

“諾誠健華是一家極具創新力的新藥創制平台公司,其擁有世界頂級科學家施一公教授和以崔霽鬆博士為代表的強大高效的創始與管理團隊,豐富的產品線及國際水平的臨牀開發團隊,研發管線非常豐富,並且着力解決一系列人類目前面臨的疾病難題。”作為諾誠健華C、D輪融資的重要投資方和領投人,正心谷創新資本在本次IPO中作為基石投資者之一繼續支持。

作為諾誠健華最早期投資人,建信資本總裁、合夥人苑全紅對投資界(ID:pedaily2012)回憶,“在2016年得知崔博士和施一公合作創立了諾誠健華後,我們立即在上海約見了崔博士。首次見面之後,我們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我們見證了諾誠健華在4年時間裏,從一個小辦公室裏的十幾個員工成長到現在的規模。”

在苑全紅看來,用4年時間就把一個藥物推到上市,發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港股中創新藥公司不少,但是都以開發能力見長,大部分都是引進國外成熟的優質項目在國內開發。而諾誠健華的核心項目都是自己從頭研發的,公司研發高管都有近二十年的新藥研發經驗,這非常難得。”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