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微信的一則“開啟訂閲號付費能力”消息驚醒了沉醉於快樂的下班時間的公眾號運營者們。因為於他們而言,訂閲號可以收費毫無疑問將會為其打通一個的新的收費渠道,從而迎來微信公眾號的一個新時代。
具體而言,目前公眾號“付費閲讀”處於“灰測”階段,滿足以下條件的訂閲號有可能被灰測到:
1、註冊超過3個月; 2、近3個月內無嚴重違規記錄; 3、已發表至少3篇原創文章。
事實上,不得不説的是,開通文章付費的功能其實並不是微信團隊的首創之舉。早在幾年前,微博、知乎就開啟了知識問答的模式,當時還被專家認為是為知識付費的時代到來了,不過這種為文章付費的模式則是在去年開始盛行。與此同時自2017年開始,微信也屢次傳出要開啟“付費閲讀”的測試,彼時就連馬化騰都十分關注,但沒想到的是這一等就等到了現在。
(圖片來源:網絡)
如今,隨着微信公眾號付費訂閲的灰度測試開展起來,微信能夠實行“付費閲讀”這一模式將成為板上釘釘的事實了。那麼,對於興起來又落下去的“知識付費”行業而言,這又帶來哪些深刻的改變呢?
知識付費的興起與衰落
據瞭解,知識付費,最早可追溯到2010年之前,不過真正的崛起則始於2016年。
具體而言,2013年,微博大號、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崛起,促使知識商業價值出現。彼時吳曉波,羅振宇,樊登,咪蒙,PAPI醬為代表的知識網紅開始粉墨登場,催生了“知識付費”這一新鮮事物。2016年,在網絡版權環境轉好之際,諸如知乎live、喜馬拉雅FM、得到等各種付費平台接踵上線,正式開啟“知識付費元年”。
在這其中,羅振宇、吳曉波等人成為最先享受知識付費紅利的一批人。
2012年12月21日,《羅輯思維》知識型脱口秀開播,同日其微信公眾號開通運營,每天推送一條羅振宇本人的60秒語音;緊接着2013 年,公眾號“羅輯思維”正式推出付費會員制,拉開了我國知識付費市場的序幕。而在2015年11月,羅振宇又推出了付費訂閲的內容平台“得到”,上線半年用户數便超350萬、訂閲量達73萬。彼時羅振宇曾很自豪的表示,有人曾給予得到App很高的評價,稱其為“最後一個互聯網產品”。
(圖片來源:得到官網)
再來看吳曉波,其最先被人認知的身份是財經作家,先後出版的《大敗局》、《激盪三十年》、《跌宕一百年》等商業財經書籍獲得馬化騰在內的一眾企業家的認可。隨後,在新媒體時代,吳曉波創建了“吳曉波頻道”,目前訂閲用户已經超過400萬,在內容廣告、內容付費和內容電商等傳統內容變現手段外其還試水會員制。
以上兩個案例是知識付費崛起的一個小小縮影,而拓展到行業佈局方面,則似乎更能窺出當時知識付費的火熱。
據艾瑞諮詢發佈的《2018年中國在線知識付費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知識付費產業規模約為49.1億元,同比增長近3倍。如果説2016年是知識付費元年,那麼2017年則是知識付費的高速發展之年。
(數據來源:艾瑞諮詢)
當然了,“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一句話,也同樣適用於2016年-2017年發展得如火如荼之際的知識付費行業。
2017年底,網上出現了一篇名為《羅振宇騙局,大部分知識付費其實都是大忽悠》的文章,文章直指以羅振宇為代表的一批知識內容提供商抓住了學習者希望能夠快速學成、快速成長的心理,提供了大量的知識內容,但卻不能幫助用户從根本上解決實際問題。彼時這篇文章給整個知識付費領域帶來了非常大的衝擊,用户們紛紛開始思考:知識付費究竟販賣的是知識還是焦慮呢?
基於這一思考,用户對於購買的知識付費產品的滿意度大大下降。
據艾瑞《2018年中國在線知識付費市場及發展趨勢分析》數據顯示,隨着用户在使用知識付費產品的過程中間對於內容的辨別和篩選能力的提升,即使是中上游內容方的在線知識付費產品平均復購率僅為30%。而企鵝智酷的數據也顯示,在有過知識付費行為的消費者中,28%表示體驗滿意,49.7%表示一般,12.3%表示不滿意,認為自己可以找到免費途徑來獲取。
就拿最近的是例子來看,“時間的朋友”曾幫助深圳衞視奪得收視率第一名,可2019-2020年羅振宇的跨年演講中,這一節目早已不復當年的風光,在同時段的收視率已經跌出前8。與此同時,“吳曉波頻道”借殼全通教育衝擊“知識付費第一股”失敗的事,也意味着資本不再像從前那樣青睞這一行業了。
以上種種訊息,或許是知識付費大師們走下神壇的一個信號。
微信“殺進”知識付費
需要注意的是,火起來的知識付費為何又跌回原地了呢?
關於知識付費的缺陷,網絡上有兩句話很見血:
一是,“那些知識付費所販賣的知識速成,其實質賣的不是某一領域的知識,而是一種讓你感覺很努力的幻覺”;二是“很多知識付費向用户兜售的,實質上是一種精神慰藉,讓你感覺自己隨時隨地都能得到些什麼有用的東西,從而有一種收貨知識的滿足感。”
這兩句話的言外之意就是,受眾們實際上是在為“焦慮”和“情感慰藉”買單,而不是那些所謂的知識。
實際上,也正是因為這一個原因,也給了一些自媒體大V一些可乘之機——其抓住“緩解焦慮”和“情感慰藉”這一需求,而忽略了知識付費“為知識買單”的本質,從而使得這些售賣的“知識”出現了良莠不齊的現象。長此以往,當受眾清醒過來,不再購買這一些“知識”也變得合情合理了。
此外,知識付費這一行業也流行了一種名為“拆書”的讀書方法。拆書,就是指一本書先通讀一遍,然而把這本書的中心思想和短路大意提煉出來,美其名曰為乾貨、知識、然後把它賣給知識付費平台算是投稿的一種形式,或者是自己在平台上兜售。但是一般情況下是賣給平台,因為付費用户基本上慕名而來,沒名氣則沒人買。
而這種方法,也使得一些自媒體大V所售賣的內容,乍看之下,是很精彩很有趣,但深究下去,就會發現存有實實在在的硬傷和漏洞。由此一來,當受眾瞭解這一具體情況後,也不再會為這些存有明顯漏洞的內容買單了。
那麼,微信的“殺入”知識付費,對於正陷入天然缺陷的知識付費行業而言,將帶來哪些衝擊呢?
前文已經提到,微信所做的訂閲號付費能力灰度測速,需要滿足一些條件才能開通。而開通後,運營者可對原創文章的部分或全部內容設置收費,用户購買文章後方可閲讀全文。目前,運營者可在1元至208元裏的35個價格檔位選擇合適的定價,暫不提供包年、包月等選擇。
這樣做,對於內容生產者而言,會使得內容生產者迎來一個大轉變,即從網紅大V 、網絡名人轉向為專業的老師、專家學者。
具體而言,在知識付費的興起階段,一些網紅大V、網絡名人憑藉着鮮明的個人特色(IP效應)虜獲了一批受眾的心,但實際上他們所涉略的內容大多比較淺顯廣泛,並沒有形成專業的知識體系。而公眾號開啟知識付費的模式,則意味着內容不再是靠名氣吸引流量而是靠紮實專業度贏得學員買單,同時它也會讓優質內容創作者吸附更多粉絲與流量,從而使得公眾號成為了一批專家學者的陣地。
與此同時,這一轉變對於內容生產者而言,也開啟了一個新的收費通道,從而也促使他們產生的內容和服務變得越來越優質。
而對於用户而言,公眾號付費內容也不再在單單停留在吸引眼球、情感慰藉的淺層次上,而是過渡到知識付費的本質上——真正的學習知識,為知識買單。
目前而言,在經濟下行、互聯網寒冬、企業裁員風險日益加大的嚴峻形勢下,人們會更加傾向於儲備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來度過寒冬。因此,對於受眾而言,緩解焦慮、情感慰藉的心理需求要小於提升專業技能的生存需求,從而也使得這一行業真正的過渡到知識付費的本質上。
結語
微信殺進知識付費,從近的來説,目前已經起了一些作用,除了引起微信公眾號們躍躍欲試想要在這一市場上分的一杯羹之外,與此同時也促使了行業的相關概念股引起一波上漲熱潮:今日收盤掌閲科技、中文在線等概念股漲停,南方傳媒大漲超5%。
從遠的來説,微信訂閲號開啟收費模式,似乎是催生了一場知識付費行業的“大變局”:內容生產者紛紛從老師教授、專家學者等專業人士轉變,而受眾也不再在單單停留在吸引眼球、情感慰藉的淺層次上,而是過渡到知識付費的本質上。
而對於微信未來能否真正的在“知識付費”行業開闢一片新的天地,還是拭目以待吧。